独居不等于活在孤岛上
发布时间: 2022-11-19

    【93913.com 】(来源:生命时报)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建议为每位空巢老人办理身份卡”“允许医保全国漫游”“为单身青年提供租购房优惠”等频繁冲上热议话题榜单,它们都将焦点集中在独居群体上。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7700多万独居成年人,预计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甚至可能过亿。独居群体扩大,背后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慎重考虑和解决。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 远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张改改
  本报记者 任琳贤

  “一人户”比例不断上升

  早在2012年,英国《卫报》就曾报道欧睿国际信息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全球独居人数增长迅猛,从1996年的1.53亿人增至2011年的2.77亿人,15年间增长了55%。瑞典的独居人数最多,47%的家庭只有一口人,其次是挪威,比例为40%。在日本,30%的家庭只有一个人。在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单人家庭也增长迅速。

  根据我国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我国“一人户”家庭占所有家庭的比例约为6%,2000年上升至8%左右,2010年则高达14.53%。另外,从独居人群的年龄分布来看,呈现明显两极分化:一极是老年人,《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辽宁、山东、江苏、广东、上海、浙江6个东部城市75岁以上独居老人最多;另一极则是中青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实力越好的城市青年,越有可能选择独居。另外,因离婚、异地工作而独居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多。

  “这主要是因为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发展、人口迁移流动带来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人选择独居是客观存在的趋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说,很多年轻人因为教育水平提高、独立性增强、结婚年龄推迟等原因,更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主动选择独居。那些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不少也处于家庭分离或单身独居的状态。迁移流动人口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将婚育计划延后,选择一个人生活。随着健康寿命延长,老年人空巢和独居的比重也在提高。一些老年人有着更多独自享受生活的条件和意愿,但那些高龄、丧偶、孤寡的老人大多都是“被迫”独居,无人照看。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表示,从心理学层面来看,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有了远程办公、网上购物、线上娱乐,人们不需要面对面打交道也能维持一定的社交。再加上,人们更加看重自我价值,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是最受现代人珍视的准则。因此,很多人不想迁就别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干扰别人的生活,更愿意享受自主安排的生活。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所说:“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或者说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有些风险需注意

  独居生活也不全然美好,毕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独居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尤其是老年人,独居会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

  发生意外难呼救。春节期间,北漂独居女孩被困浴室30小时;3月7日,安徽合肥42岁的许先生在出租屋内孤独地死去,被房东发现时已过去一月有余;3月9日,韩国媒体报道,52岁女演员李智恩在家中早已去世,却无人发现……虽然都是个案,但从中可以对独居的安全风险管窥一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张改改表示,居家跌倒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通常会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如果突发急性心梗或低血糖等,很容易导致肢体性障碍、意识不清、昏厥等,独居老人根本无法应对。

  孤独感来袭。《中国青年报》曾对2000人进行过一项调查,57.9%的“空巢青年”表示缺乏感情寄托。不过肖震宇强调,一个人是否感觉孤独,决定因素是其本身,而非家居者数量。张改改表示,孤独情绪可能更多表现在“被迫”独居的老年群体中。一些老年人不仅独居,还因为身体机能的衰老而不爱出门,久而久之,会因为疾病等产生焦虑、孤单感,无人诉说。有研究发现,丧偶的老年人尤其需要社会支持,独居后,自我封闭与强烈孤独感现象十分普遍。

  生活方式不健康。一项针对北京婚恋青年的调查显示,年轻人的人际交往圈子很窄,加之交通和时间成本很高,导致没有多余精力开展人际交往,“宅”成了主旋律。“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网购、五谷不分”是很多年轻独居者的真实写照。一个人很容易凑活过,饥一顿饱一顿,饮食营养质量低,宅在家运动少,长期这样生活会危害健康。

  保持社交,改善居家环境

  专家们都认为,任何居住形式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独居不是发生意外的唯一条件。对于一些人来说,独居是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它并不等于孤独、社交能力差,因此也不该被“污名化”。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独居生活的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自愿且有能力选择独居,背后有较合理的配套政策、人际支持、安全保障等。

  完善配套设施。任远表示,当前的配套服务和社会设施建设滞后于独居人口的增长。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尝试打造适合年轻人居住的青年公寓、小户型住房等,社区内有公共食堂、健身区等,既能满足独居需求,还有助年轻人进行社交活动,各地应根据需求,多兴建这样的社区。另外,要建立社区独居人口的摸排档案,尤其是独居老年人,应列为重点关注对象。瑞士很多社区都配有全科医生、护工及电子保姆,社区工作人员在允许范围内提供摄像头监视和对讲机服务,一旦老人按下对讲机上的报警按钮,即使无法说话,值班员也能查找到老人的门牌号码并上门救助。

  维护社交圈。肖震宇说,可以享受个人时光,但不能与世隔绝。独居者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交流,与左邻右舍多打交道;多参与户外活动,如旅行、爬山等,老年人可以多参与社区活动,打打牌、下下棋等;每周至少要有一次通话,给亲朋好友报平安,一旦发生失联情况,他们可以及时伸出援手。

  改善居家安全。家中常备随身报警器、防狼喷雾、抵门器等防身自救工具。张改改表示,对老年人而言,如果躯体和认知功能良好,完全可以独居,但除了上述安全事项外,还要特别注意穿防滑拖鞋,在浴室、卫生间、厨房等场所安装防滑设施;在门口、煤气灶附近的显眼位置贴上提醒语,如“记得带钥匙”“记得关煤气”;谨防诈骗,对于不了解的信息和人,都要谨慎对待,多向亲戚朋友询问意见。

  张改改强调,老年人选择独居前一定要注意评估健康,千万别因为不想麻烦子女或不愿受束缚而逞强,曾突发过心血管疾病、身体衰弱的老年人应当避免独居。每年可根据“FRAIL量表”评估一次:1.有疲劳感;2.有阻力感(上一层楼梯就感到困难);3.自由活动下降(不能行走超过一个街区);4.五种以上疾病共存;5.一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满足其中三项就意味着有衰弱症状,跌倒等风险较高,不宜独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