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里有个“水池”
发布时间: 2022-11-19

    【93913.com 】(来源:生命时报)我们大脑中确实存在一种类似于“水”的液体,它在医学上被称为:脑脊液。那么,脑袋里的“水”到底什么样?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各种浓度不等的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蛋白和少量淋巴细胞。脑脊液对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起到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其检验指标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一般来说,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如出现其他颜色,就要引起注意:
  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 微摩尔/升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微摩尔 /升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大于1.5 克/升)而呈黄色。
       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如出现以下改变也要引起重视:
       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真菌感染等。
       毛玻璃状:常见结核性脑膜炎。

       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 小时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 小时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 小时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 克/升,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


       脑脊液也是有“水”压的,如果降低或增高都预兆着身体出现状况,具体见表:

       此外,脑脊液里的细胞也反映一些临床意义:
       ①红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红细胞。若出现,则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如脑出血(病理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性)及腰穿损伤出血(非病理性)等。
       ②淋巴细胞:正常脑脊液中有少量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可发生改变。
       ③浆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浆细胞。浆细胞的出现,提示体液免疫反应的存在。
       ④单核细胞:正常脑脊液中有少量的单核细胞,但在疾病状态下,单核细胞受到抗原或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形态发生变化,表现为胞体、胞核增大,胞膜不规整,可有瘤状突起,胞质着色加深,胞质出现多个空泡,称为激活单核细胞。
       ⑤中性粒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中性粒细胞,其出现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常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见于颅脑外伤、颅脑术后、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⑥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或比例明显增多时,提示机体存在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的可能。
       ⑦吞噬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吞噬细胞,若出现提示陈旧性出血。且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强大,可吞噬各种异物,包括变性的白细胞、吞噬细胞和病原体等。
       ⑧脱落细胞:各种原因导致脑室中的室管膜细胞、脉络丛细胞及蛛网膜下腔中的蛛网膜细胞脱落时,可在脑脊液中偶然发现。

       ⑨肿瘤细胞:脑脊液中的肿瘤细胞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前者可见于恶性程度较高的髓母细胞瘤、胶质瘤、生殖细胞瘤和脑膜瘤等;后者常见于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


  可以说,脑脊液就像血液一样,有着强大的循环、代谢及再生功能。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产生与代谢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使脑脊液总量维持恒定水平。那么,“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水”的“来路”:脑脊液产生于各脑室脉络丛,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00~160毫升。脑脊液的产生速率为0.3毫升/分钟,每日大约产生400~500毫升。

       “水”的“去路”:脑脊液的“去路”分两个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上矢状窦”这个地方,另外小部分去了“脊神经根间隙”。


       医生是如何取“水”帮助诊断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通常经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特殊情况下也可行小脑延髓池穿刺或侧脑室穿刺。
       2.诊断性穿刺:可注入显影剂和空气等进行造影。
       3.治疗性穿刺:主要是注入药物或行内外引流术等。
       4.如果“水”多了,医生会帮助我们穿刺引流,让我们抬高床头利于循环回流。

       5.如果“水”少了,医生会让我们尽量平躺休息,多喝水,或者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帮助我们补充。


       当医生建议做“腰穿”时,患者和家属往往会有许多疑问,下面为您一一解答:
       1.什么是“腰穿”?“腰穿”的目的是什么?
       “腰穿”全名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之一,常用于测定颅内压力,检查脑脊液的性质,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资料。这个检查简便易行,较为安全。
       2.为什么在腰部穿刺?会不会“误伤”?
       我们大脑中有个“水池”,存放脑脊液的地方,而腰椎连接大脑形成一个“水渠”,在“水渠”的某一部分(即第3~4或4~5腰椎间隙)中没有神经、脊髓,医生通常在这部分进行“腰穿”,还会提前打好局部麻醉剂,不会痛更不会“误伤”。
       以上便是脑袋里“水”的奥秘,每个人的脑袋中都有“它”,是我们身体中十分重要的“好伙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