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呈现四个特点
发布时间: 2022-11-19

    【93913.com 】(来源:生命时报)老年人群易受伤 化学药物占比大 “药肝”呈现四个特点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 涂玉亮 赵双林

  《生命时报》 2022-09-30 第1645期 第21版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有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副作用。肝脏是人体解毒的主要场所,各种药物或保健品都需经过它来代谢,因此药物性肝损伤(简称“药肝”)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合作,筛选了2012~2016年600余万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建立了国际最大的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专业数据库,首次开展并完成了中国大陆的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几大特点。

  1.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调查结果显示,药物性肝损伤报告数与年龄呈明显的正相关,即人群年龄越大,报告数越高,尤以老年人群为甚。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肿瘤等疾病也逐渐增加,所用药物种类逐渐增多,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必然相应增加;另一方面,药物性肝损伤可能与老年人的肝脏代谢解毒能力下降有很大关系。


  2.伤肝药物,化学药物占比最大

  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中,化学药占94.5%,中草药占4.5%,生物药占0.8%,其他占0.2%。目前已知全球有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肝毒性,主要包括:抗感染药,如红霉素、四环素、磺胺类、抗真菌药物、抗结核药、抗血吸虫药、抗疟药;心血管药,如降脂药(阿托伐他汀等);消炎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肿瘤药,如各种化疗药;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如何首乌、土三七等;天然药(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


  3.不同地区,肝损伤情况有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欠发达地区因抗生素引起的肝损伤占比高,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因心血管药和抗肿瘤药引起的肝损伤占比高。原因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医疗保障相对落后,用药多针对急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因此抗生素使用相对较多;较发达地区医疗保障相对更全面,慢性疾病和肿瘤能得到更多治疗,因此心血管药、抗肿瘤药等引起的肝损伤相对更多。


  4.传统中药、保健品等伤肝情况不应忽视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传统中药、保健品、天然药等的使用量逐渐增加。人们常认为,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等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轻微,应用时经常较为随意,造成大剂量、长时间用药,药物毒性积累,最终产生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的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大多数急性期病人无明显症状,仅在做肝功能检查时发现生化指标异常,病人可能有乏力、虚弱、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肝区胀痛、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人可能有全身发黄、瘙痒、酱油样深黄色小便、大便颜色变浅,也有少数病人可能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潜伏期差异很大,短则在用药后1日至数日,长则数月;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常发生在用药6个月后。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首先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严重的肝损伤,可辅助加用护肝药,如双环醇和甘草酸制剂;伴有黄疸者,可选用熊去氧胆酸或腺苷蛋氨酸。应强调的是,护肝药也不可多用,通常选用一种或两种即可。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大多预后良好,停药后即可自愈。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停药后3个月至3年的时间,也有少数病人病情迁延,最终可能发展至肝硬化。

  药物性肝损伤是可以预防的。患者应谨遵医嘱规范用药,按照规定剂量和疗程用药;纠正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无毒无害的观念,谨慎使用;对传统中药的使用,应去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开药,拒绝游医、土方、偏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