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注重科学养生,老而康乐、健康长寿
发布时间: 2022-11-2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之道、老而康乐”逐渐成为老年朋友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怎样才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且健康长寿?笔者以一位耄耋老人的身份,结合自己多年的“养生之道”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膳食养体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健康的“四大基石”。
 
从合理膳食入手,我们首先要懂得怎样吃、吃什么?
 
人们每天大概要吃够25至30种食物,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牛奶、豆制品、菌类,也要有少量的鸡鸭鱼肉等。从营养学角度讲,食物花样品种越多越好、越杂越好,而且合理搭配才更营养。
 
有专家指出,亚洲的“食物金字塔”最好,就是谷类、豆类和菜类。在谷类中,除了老玉米,还有荞麦,可防治冠心病、降血脂、降血糖;燕麦,能降胆固醇,是减肥的好食品;薯类,被欧美人称为“第二面包”,可以加速毒物排放,防止动脉硬化和乳腺癌;小米,具有催眠作用。菜类,主要是胡萝卜、南瓜、苦瓜、黑木耳、大蒜、番茄等。以胡萝卜为例,美国人认为胡萝卜是养颜菜,能够养头发、养皮肤,经常吃胡萝卜或者喝胡萝卜汁,还可使心脏病发病率降低40%。
 
此外, 吃“四条腿动物”的肉应少点,从营养上来说,“四条腿(猪、牛、羊)的不如两条腿的(鸡、鹅),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菌类),一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鱼)。
 
总之要坚持:有精有细,不甜不腻,少吃多餐,七八分饱。牢记“六个字”——清淡、温软、简单。
 
 
 
二、运动养身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特斯讲过一句话,至今传了2400多年,他说:“空气、阳光、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这一哲理的具体解释,我认为,人到老年要“以动为纲”,养身宜动,动则不衰。活动筋骨,使血脉畅通,这就是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但要根据年龄,量力而行,不拘陈法,重在经常,贵在坚持。坚持走路、适量运动,能使人健康、使人聪明、使人线条好。
 
陈立夫是当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唯一高寿的国民党政要人物,生于1900年,享年101岁。他在青少年时,生逢乱世,身在军界,终其一生,在煤矿下遇险4次,天空中遇险5次,地面上遇险2次,可谓“九死一生”了。立夫老人在百岁华诞时,说自己一生能睡觉、会休息,没脾气、不计较。手书一联,昭示世人“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知足常乐,无求乃安”。他在台湾养老的日子里,每天5点钟起床,三顿饭后散步,持续了40多年。
 
据浙江媒体报道,富阳一位姓董的老人,98岁了,仍能步行十几公里走乡串门,下地劳动。因为此人曾从事水利测绘工作,常年在外,跋山涉水,练就了好脚力,好身体。事实证明,没一个长寿者是“懒汉”。
 
 
三、静坐养神
 
养生之道贵在动、静结合。人常说:动以养身、静以养神。
 
任继愈是一位哲学家,83岁高龄仍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他的养生之道是:“养心第一,养身第二;神养第一,药疗第二;自医第一,求医第二”。他坚持做到“五闭幕”即:闭目静心:当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时,找个清静空寂之地,闭目端坐,良久则心平气和,头脑清晰。闭目降气:凡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闭目掂量各种行为的后果。闭目行悦:当忧郁、空虚时,独坐闭目,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回忆以往得意欢愉之事。闭目意驰:当若有所失时,闭目抬头,意想浩渺广阔的太空,能心旷意驰。闭目卧思: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可提高思维的深度。
 
老子有养生之说:“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之污垢也”。我以为心安神静,不生百病。请记住: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养脑、养身。做到:遇事而安淡喜忧,顺其自然莫强求。这就是养神之妙法。
 
 
四、读书养智
 
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老年朋友可以通过读书,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增强综合素质。
 
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以说,读书可以怡情,书中的喜怒哀乐,读之可以调和情绪,平衡阴阳气血,增强防病抗病的信心和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缘何能延年益寿?科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取决于“脑运动”的结果。因为脑运动能直接促进脑健康,通过脑协调与控制全身的功能,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要求知,不仅需要苦读而且要善读。我的体会有三点,即:“善择”、“善思”、“善行”。善择,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书目,读好书,人常说“开卷有益”。善思,就是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并交替进行,使学习收到实效。善行,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像叶圣陶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我的体会是: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聪慧,给人以才华,给人以明智,给人以健康。读书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更是一种最佳的精神治疗。
 
五、明理养识
 
民间对人的寿命,有一种传统误识,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认为孔子寿命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后人的寿命不能超过他们。这些迷信传说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了负效应,毫无科学根据,人的寿命应该能达到100至175岁,为什么没有达到呢?原因是我们过去不重视保健,不懂得保健知识,不会科学养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72.8岁,比世界水平高6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8岁。我省2013年6月底统计百岁以上老人802人,比三年前就增加306人。日本人的寿命是世界冠军,2005年日本全国平均寿命82岁。他们的先进经验是:重视饮食。日本营养师比医生多,全国有60万名营养师,而我国只有3000名营养师,而且90%在医院,日本幼儿园都有营养师指导,进行饮食教育。他们以社区为单位,每月讲一次保健知识,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因故没有听课的人,必须补课,瑞典、美国也是这样。
 
我们必须重视保健工作, 保健知识,才能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应当做到:“不信迷信信科学,顺其自然心态平。益寿在人不在命,延年由己不由天”。怎样才是心理健康:①对现实要正确认识,面对纷繁之世,不要烦恼、劳神费心,该放弃的放弃,该松手的松手,该让位的让位,适时放弃才会有收获;心平则气和。古人讲:“保持平和的心态,是通往百岁之路的路标”。 ②自知自明自尊,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理解、相互协调、相互尊重。③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要有正确的行为,就是说自己的行为,要符合你在社会中、你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你所要站的位置。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具有健康的人格。⑤人人都会有快乐和苦恼,关键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就能从生活与工作中寻找快乐。
 
 
六、临池养性
 
老年人经常学习书画,种草养花;确实是养生妙法。写字画画,爱花观花,可以悦性,可以制怒;更能净化心灵,也能升华人格。
 
中古古代皇帝中,长寿冠军是清朝乾隆皇帝,高寿89岁。第二位是南北朝——梁武帝,80多岁还上阵征战,后因被叛军围困而死,否则还会高寿。其主要原因是:爱好书画解忧愁,挥毫制怒百神通。当代书画大师齐白石乐观度过了93岁,董寿平终年93岁,卫俊秀反右、文革两次被整,却能享年93岁,刘海栗高寿98岁等。那个年代,人们的衣食生活、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等条件和今天相比,是天地之差。他们为什么能健康高寿?
 
答案或许只有八个字——“德艺双馨,科学养生”。这些艺术大师们都是胸怀坦荡,豁达大度,人品高尚,心地善良;因而他的作品传世,受人敬之。郑板桥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画竹抒情;他告诫人们要像竹子一样的活着,四季常青,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的人品,世代歌颂,他的作品,永久不衰。
 
我在砚前耕耘了半个多世纪,我坚守,“人正心正笔正,身正不畏邪;才气文气灵气,骨气当为先”。我的体会是:“学字画延年益寿,赏字画陶冶情操;藏字画无价之宝,爱字画提升人格。”我愿与大家共勉!
 
七、宽容养量
 
每个健康的人、成功的人、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大多都是胸怀坦荡、宽容忍让、豁达大度、性格随和、心地善良的人。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和周瑜,都是才华出众的军事家、政治家,但两人的肚量却大不一样。袁绍攻曹时,令陈琳写了一封讨曹战表,陈才思敏捷,文中不仅把曹臭骂了一顿,而且还骂到曹父、祖父头上;曹当时气得全身冒汗。不久,袁绍兵败,陈琳落在了曹手,众人认为这一下曹操有了解恨的机会。而曹并没有那么做,还赞赏陈琳的才华,不仅没杀,反而不计前嫌,委以重任。陈很感动,后来为曹出了不少好主意。因曹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相投,曹的势力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统一了北方。其宽大的胸怀何尝不是原因之一。
 
周瑜乃是东吴的都督,聪明过人,虽是有才干的将领,却没有大将的度量。在“孙刘联合,共拒曹兵”之际,周见诸葛亮处处胜他一筹,便耿耿于怀,几次欲害之,均未得逞。赤壁大战周瑜损兵马、费粮财,却让诸葛亮图了个现成,去了南郡得了荆州。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此后周瑜又谋取荆州,被孔明识破,四路兵马将周围住,这就是有名的“三气周瑜芦花荡”,并写信规劝,把一个聪明过人、小肚鸡肠的周瑜气得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命丧沙丘。
 
可见一个人是否有“豁达大度”之风,并非小事,它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工作、学习乃至生命和健康。怎样才能做到宽容忍让?
 
首先是不生气,如何做到“人家气我我不气”?有五种避免生气的方法:一是回避——离开是非之地;二是转移——甩掉嫉妒。嫉妒是一种卑劣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人家嫉妒你,骂你,你去下棋,钓鱼、写字画画,没听见;三是释放——可以找知心朋友谈谈,搁在心里要得病;四时升华——人家越说你不好,你越要好好干,靠真本事干,干出个名堂让人们看看;五是立志——你怎么反对造谣,甚至诽谤,我都不怕,身正影不斜,“人间正道是沧桑”。走自己的路,要有“不信天下无路走,这条不通走那条”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是能忍让。忍让就是一种宽容,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几分心平气和。①学会自我激励,我成功了。②学会保护自己,当大风大浪汹涌而来时,学会避让;当磐石当道时,学会绕着走;只要能达到目的地,多走几步也是锻炼。③学会自强、自立。不自卑、不自傲。努力培养自己虚怀若谷的品德。
 
再次是常欢笑。人生多风雨,一笑解千愁。我的信念是:胸怀坦荡常欢笑,能忍能让不计较。淡泊名利行善事,心平气和寿自高。
 
八、慈善养寿
 
山西省“关帝庙”有一副五言对联“万物由心造,福从善中来”说得很好。它昭示人们要多做好事、善事、才能积善成德。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善为核心。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三国时的刘备在临终前,告诫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公园1077年,苏轼任密州太守,碰上荒年,一些扔在路边的孩子奄奄一息,他就“泪洒巡城拾弃儿”,用自己微薄的薪俸,救活了三四十个即将饿死的孩子。这就是真善的行为,是伟大的善行。善不是学问,而是行为。区别善恶,在于行为本身,不在于地位高低。没有美德,成不了大事,更成不了真正的英雄。
 
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即是对美德的追求。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美德。人常说:人做好事好事等好人。要“修其身而天下太平”。人要心正,心正才能身正,身正才能有好的良心,才能减少私欲。在人生的阶梯上,要记住先贤们的处世金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我坚守:胸怀真诚,崇尚真理,追求真知,永做真人。弘真者,真人也。我相信:真本事,干实事,多行善,寿自高。
 
总之,只要心不老,永远会年轻。豁达大度、宽容忍让是一把健康长寿的金钥匙,是幸福生活的一剂良药。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当让它成为“过去”。科学养生、乐观善行、心态平和、健康长寿;让“夕阳”与“朝阳”一样永远美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