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需走7步看四忌
发布时间: 2022-11-21

摘要: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的好季节,万物复苏,鸟语花香。人们的心情格外的爽朗。为了身体的强健,我们更要学会养生。告诉大家养生之道,坚持7步走:

1、风和日丽、最宜春游。

春天要注意精神调摄,特别要注意“制怒”,做到疏泄条达。风和日丽的天气,外出踏青问柳,游山戏水,最有利于陶冶情操,使心胸开阔,气血舒畅,精神旺盛。

2、节制房事、不可过度。

春天阳气上升,人的性欲功能也有增强的趋势。因此,切忌因精神兴奋而房事过度,特别是饮酒之后、刚刚洗浴后不可马上进行房事,否则会耗气伤精不利身心健康。甚至会诱发心梗、等疾病。

3、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春天空气清新,最有利于机体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多运动锻炼,是增强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的最佳时机,可使全年疾病减少发生。

4、调节饮食、避免助火。

春天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宜富营养、清淡可口、甘甜少酸。宜适当多吃蔬菜、水果,吃饭不可过饮,酒宜少喝,生冷与年糕等粘滞食品不可多食,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和煎炸熏烤等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火引发疖子、痤疮等发生。

5、早睡早起,不可恋床。

《内经》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应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舒展形体。这样可使精力更加充沛,减少困倦,还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对老年人来讲,久卧最易伤气,春眠太久,不但会造成新陈代谢功能下降,致气血运行不畅,身体亏损虚弱,筋脉僵硬不舒,还容易加速脑血栓的形成。

6、着装适宜、注意保暖。

春回大地,但乍暖还寒,气候变化频繁而剧烈。所以,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不宜过早地脱去冬衣。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衣服。否则极易感受风寒,引发呼吸系统等疾病发生。

7、万物复苏、注意防病。

俗语说:“百草回芽,百病引发”春天万物萌动,也适合细菌、病毒等病源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不但容易引发流感、肺炎、流脑、猩红热、腮腺炎等,若不重视养生保健,一些旧病宿疾也易复发与加重,如偏头痛、咽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所以,春天应特别注意讲卫生、防虫害、多开窗通风,注意调摄身心,防止疾病发生。

春季养生四忌:

一忌

上火就用解毒丸

“刚到春天,我的口腔溃疡就没消停过,吃了牛黄解毒丸也不顶事儿!”刘小姐郁闷地抱怨道。其实在专家眼中,一上火就乱用降火药,是最大的“灭火”禁忌。

专家支招:预防上火喝点菊花茶

春主生发,燥是一大特点,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中医将“上火”分为实火、虚火,要根据“火种”来灭火。比如牛黄解毒丸对降实火,也就是伴有大便干结的症状有用,但对因脾胃虚引起的上火作用不大。预防上火应做到每日多吃果蔬、多喝水,还可喝点菊花茶、金银花茶。

二忌

一犯“春困”就睡

在春日暖洋洋的阳光照射下,人体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容易导致大脑缺氧,进而招惹到“瞌睡虫”。但一困就睡,却对健康很不利。睡得时间太长会进一步减少脑部血流量,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可能越睡越不醒,反而更疲惫。

专家支招:解决春困不能想睡就睡

解决春困要抓住两个黄金时间点:一是起床后;二是午饭后。《黄帝内经》提到:“夜卧早起”。就是说春季可以稍晚点睡(晚11点),但要早起(早6点半),以顺应人体阳气的生发。

三忌

吃得太酸、辣

“春夏补阳”是《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推崇的养生准则,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吃得太酸、太辣都会损伤阳气。

专家支招:春季饮食要减辣

中医讲春为肝气当令,它有利于调节各大脏腑的功能,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易伤脾。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因此春季应少吃酸以防肝气过旺,多吃香辛的食物可疏发肝气而补益脾气。

韭菜是春季最好的食物,可多吃但不宜过量;而香菜、葱、蒜、莲子、大枣、山药等也很适合春季吃。

四忌

门窗紧闭

春天气温上升,湿度提高,各种细菌、病毒等开始大量繁殖。如果长时间门窗紧闭,或空气流通不好,很容易导致流行、传染性疾病高发。

专家支招:春节注意开窗通风

春季通风比任何季节都重要。家里还是办公室都要保证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最好能形成空气对流,最佳的通风时间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