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应该学会的清静养生法
发布时间: 2016-04-17

太和养老网讯:

人的精神情志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态反应,将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神在于养,情在于节,胸怀要开阔,情绪要乐观,调摄精神情志是健康长寿之本,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国历代养生学家先后创编了许多调养精神的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方法均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下面介绍一种调神养生法。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包含了虚静守柔可以健康长寿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积精全神”可以延年益寿的沦述。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是统帅五脏六腑的;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弱则病,守神者健;神气充旺则人体机能旺盛而协凋,神气涣散则人体一切正常机能活动被破坏。所以,注意养神,是我国传统养生中健身益寿的主要方法之——。清静养神七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清静养神

清静养神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老子、庄子首创,《黄帝内经》发展和完善了这种观点,该书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认为清静养神,可以使人形与神俱,外邪不能侵犯。由于精为阴,神为阳,若能“积精全神”,则可以做到“阴干阳秘”,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庄子还提出“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的调息行气法;《黄帝内经》中亦介绍了独立守神,静神咽气的静功,从而使静功成为我国传统养生方法中清静养神,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

(二)安心养神

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金代养生家刘完素明确提出神宜“静以养之”。而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提出了“慎动”的养生观,认为“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张友渔在《友渔斋医话>)中也指出:“遇逆境,即善自排解”。告诉人们要善于学会排除忧难的环境,超凡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乐观开朗,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要决。

安心养神,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要安然处之,对于外界突然的袭击,不要惊慌,要从容对待。希望老年人能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为琐事去忧虑焦躁。其二,要及时排遣烦恼。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