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烦躁祛疾病舒畅才是大补药
发布时间: 2016-04-10

太和养老网讯:烦躁是百病之源。长久的烦躁会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起摧毁的作用。人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和心理两条线的平衡,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没有烦恼,关键是要学会自我解脱,尽快摆脱。对一个人来说,营养品和药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情绪不好、家庭不和,吃什么药也不管用。作为老年人更要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做到遇事不烦恼、不发愁、不急躁,什么事都想得开。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谈到养生之道时,把这种经验概括为“平心得高寿”。作为印度“诗圣”,泰戈尔之所以能够活到80岁的高龄,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从印度的佛学中领悟了寻求内心平静的崇高境界,在哀乐与悲喜的情感冲击中,能动用他超人的平衡能力,使精神状态经常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已故著名作家冰心享年99岁,可谓高寿。生前她曾这样说:“对我来说,保持健康的方法,不是讲营养,吃补药,而是一句话:在微笑中写作,心情舒畅,这可以说是我的长寿维生素。”

临床研究证实,忧虑、愤怒、悲伤、烦恼和精神紧张,可使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物质分泌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已经变硬变脆的动脉内压增大,易在薄弱处发生破裂,从而造成脑出血。

许多临床实践表明,急躁易怒、逞强好胜及性格孤僻、多愁善感的人,诱发脑血管病的机率要比一般人高得多。所以,有的中老年人在盛怒或高度兴奋的情况下,会因脑血管突然破裂而猝死。

一般说来,人到中年以后,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能力都有所下降。由于在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是根深蒂固的,虽然身体已经衰老了,可行为方式并没能及时改变,还会像年轻时那样去从事力不从心的活动。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过分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避免不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刺激。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有欢乐也有悲伤,要学会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并采取有效方法,从复杂的心理忧郁中尽快走出来。在悲痛烦恼时去公园走走,听听音乐,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有助减轻心灵创伤;或者投身于工作之中,以冲淡不快情绪和悲伤心情;或者向亲友或可信朋友诉说,让不快情绪发泄出来,不让怒气积压在心中。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要树立“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三乐精神”,这是人生最难得,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有欢乐。有了“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的人生观,就能“自得其乐”。

    现代医学证实,精神状态对健康长寿的影响是显著的。保持心理健康是中老年人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精神营养。古人日:“忧则伤身,乐则长寿。”

要学会自我珍重,努力培养安定乐观的情绪,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情绪波动。多体谅别人,多看别人优点,不要苛求别人,要心胸开阔,心境平静,这样就会远离烦躁。

    快乐不是别人施舍的,而要靠自己去创造,要时时、处处、事事自寻乐趣。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文化程度和志趣爱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活动,能跑就跑,能跳就跳,能唱就唱,凡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应该积极参加,让自己始终有个好心情。

    摆脱烦躁要尽快,心情舒畅才增寿。长寿者大多数胸怀坦荡,处事泰然,开朗乐观。情绪乐观、心情舒畅,可使机体各种内脏功能健康地运转,增强抵抗力;急躁易怒、孤僻郁闷、沉默寡言、多愁善感,对身心健康不利。“遇事不恼,长生不老”,“不气不愁,活到白头”,“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中国许多传统谚语,充分揭示了尽快摆脱烦躁情绪有利于健康长寿的道理。每一个老年人都应该记住这句健康俗语:烦躁如病毒,舒畅是大补。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