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藻糖苷贮积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发布时间: 2022-11-19

岩藻糖苷贮积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Schoonderwaldt等(1980)根据症状出现的年龄将该病分为Ⅰ,Ⅱ,Ⅲ型,Ⅰ,Ⅱ型多于婴幼儿期发病,症状重,故也称幼儿型,Ⅲ型在成人发病,症状轻,又称成人型,幼儿型在一岁左右就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特征,常表现有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全身肌张力低下,出汗过多和体态短小,进行性智力和运动发育迟缓可以是其最早的表现,自2岁开始,患儿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伴以频发的抽风,有些患儿呈现轻度黏多糖贮积症Ⅰ型面容,肝脾肿大,心脏扩大,皮肤增厚,腰背侧弯,另一些患儿的面容更像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表现有前额突出,眼间距过宽,鼻梁塌陷,厚嘴唇和伸舌等丑陋面容,神经症状不明显,角膜一般清晰,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始于出生后6个月,多死于10岁以内。

成人型临床表现与幼儿型相似,但也有所不同,成人型除可出现进行性智力和运动发育障碍,生长迟缓,肌无力和肌张力低下,面容粗笨,无肝脾肿大,无角膜浑浊之外,其最特征性表现为皮肤有弥漫性血管角质瘤,表现为针尖大小蓝褐色隆起的皮损,起初分布于腹背部,以后可扩展至上,下肢,有时可出现皮肤无汗症,一旦感染,就可出现高热和抽风。

根据临床特征,弥漫性血管角质瘤皮损,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酶测定,可以获得诊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