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 2022-11-19

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1.非手术疗法 爆裂骨折的非手术疗法包括卧床休息、利用仰卧的体位复位(损伤节段下方垫一薄枕)、石膏背心或支架固定以及后期的理疗和中药外敷等。石膏背心或支架固定的时间通常是3~6个月,直到X线平片上见到骨折愈合为止。保守治疗仅适用于脊髓神经未受损伤、力学上基本属于稳定性骨折的患者。   

经非手术疗法治疗的患者,约20%有严重的疼痛及神经损伤加重现象,另有46%后凸畸形加重。不稳定性骨折者之所以疗效欠佳,主要是由长期固定和卧床休息以及继发性畸形等所致。   

2.手术疗法 由于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因此,目前爆裂骨折的手术指征较宽。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大多主张手术治疗,国内目前亦多持类同观点;但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强调保守治疗。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凡在CT片上显示椎管已严重阻塞及伴有神经损伤症状者,即属手术适应证。作者认为:在不稳定性骨折中,即使没有明显的神经学症状,为防止因椎节不稳引起继发性病变,亦应选择手术疗法。手术的优点主要是可以缩短住院日、最大限度地改善神经功能、易于术后护理和防止畸形等。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不稳定性骨折的矫正和固定,或是对神经组织减压,或两者兼而有之。现将外科手术干预的主要程度分述于后:   

(1)彻底减压:爆裂骨折的主要手术指征是不完全性神经损伤。因此,及早对受压的马尾、脊髓和脊神经根进行减压均可改善神经功能。因压迫引起的神经组织机械变形和脊髓血供的损害大多属于可逆性神经损害;当然,如果超过神经组织的忍受限度,则亦可为不可逆性。伤后的低血压和来自爆裂骨折的局部压迫将增加对神经根的不良影响。CT检查有助于对椎管内组织受累程度的判定,但CT检查只是一项静态检查,不可能充分反映在损伤瞬间神经遭受损伤的程度。   

既往对爆裂骨折的减压手术是椎板切除术。之所以采取这种不适当的方法,是由于当时对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和病理解剖学认识有限而造成的。尽管椎板切除术可以起到有限的减压作用,但却破坏了可能是惟一残留而未受损害的脊柱后柱,且将会引起或加重畸形和神经受累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已有文献报道了对爆裂骨折患者进行椎板切除的灾难性后果,包括畸形、神经受累和疼痛的进一步加重。由于这一不良后果,人们不断探寻包括经胸入路、胸腹联合入路和肋骨横突切除入路的其他减压方法。   

目前公认急性爆裂骨折造成神经损害是手术减压的指征,尤其是当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显示二者密切相关时更应如此。若在急性期没有对脊髓和马尾施行减压术,后期也仍可获得成功的减压,尤其是在伤后2年内减压,神经功能仍可得到改善,作者就曾有16年后施术获得疗效的个例。   

减压术有两种方法:   

①通过对脊柱整复间接地减压:间接减压是通过后路器械使骨折复位和恢复椎管形态来完成的。这种恢复椎体的高度,并使处于松散状态的前方骨折块得以复位,使前纵韧带张力复原等,均可使受伤的椎节复位。这些操作应在受伤后48~96h内完成,这是闭合复位的最佳时间。但手术减压再晚几天进行亦可,因为此时骨折处出血停止,骨折块仍较松散,易于摘除。   

②在直视下取出椎管内的骨块直接减压:直接减压是通过前方入路从椎节内取出骨块和椎间盘来完成的。此种方法可以在直视下完成减压而不需要牵拉操纵硬脊膜囊来观察解剖。但手术过程较为复杂,应在患者被确实固定的状态下进行。对完全性截瘫的患者不应该立即手术,而以等到脊髓休克期恢复以后施术为妥。急诊手术的惟一绝对指征是不全性的神经损害进一步恶化,并经影像学证实有致压物存在。对神经损害恶化的判定,最好由同一检查者通过一系列神经学检查来证实。在伤后最初几小时内进行减压已被证明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神经恢复的效果。   

(2)坚强固定:不完全性的胸腰段神经损害,只要不是圆锥损害,大多可以恢复马尾神经的功能。而且临床研究表明,固定能明显地改善神经功能。手术治疗胸椎或腰椎爆裂骨折的目的主要是保持脊柱的三维形态和尽可能提供神经恢复的理想环境。因此,减压后的固定就更加需要。爆裂骨折本身是不稳定的,脊柱前方的力学结构遭到破坏及不稳定的结果将会导致畸形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必须考虑到软组织的受累情况。当存在棘间韧带或小关节囊破坏时,亦会导致这一“控制”机制的失控。   

稳定的两个阶段:   

①早期稳定:来自于有效的内固定。   

②后期稳定:来自良好的骨性融合。内固定方法很多,但其目的均一致,即最大限度地增加神经恢复的可能。其措施包括:保护神经组织免受异常活动;减少畸形;恢复相应的三维空间结构;恢复相应的生物力学状态;对骨折节段进行力学支持,直到骨折愈合;尽量减少融合长度(尤其在腰椎);防止矫正的后期丢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