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肾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发布时间: 2022-11-19

狼疮肾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SLE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13,但男女患者有同样高的肾脏受累率,平均发病年龄为27~29岁,85%的患者年龄在55岁以下,SLE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和脏器,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约70%的患者有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结合肾活检组织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检查,则SLE 100%有肾脏累及,常因感染,受凉,日光照射,酗酒,应激,过度劳累或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疾病发作或加重,也可因激素应用不当,减量过快或骤然停药而引起复发,每一次复发,都会使受累的脏器损害更为加重,甚至出现功能衰竭。

1.SLE的肾外表现

(1)一般症状: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全身乏力,体重下降,消瘦的表现,90%的患者有发热,其中65%作为首发症状,热型不定,可为间歇热,弛张热,稽留热或慢性低热,40%可超过39℃,应注意是否因感染所致,特别是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

(2)皮肤黏膜损害:SLE的皮肤黏膜损害多种多样,发生率在80%以上,50%的病人可出现蝶形红斑,为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水肿性红斑(鼻唇沟处无皮损),可有毛细血管扩张和鳞屑,渗出严重时可有水疱和痂皮,红斑消退后一般不留瘢痕,20%~30%的患者可出现盘状红斑,多位于暴露部位的皮肤,为环形,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色隆起斑片,表面可覆有鳞屑及角质栓,皮损消退后常留有瘢痕,蝶形红斑和盘状红斑均为SLE的特征性皮损,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会加重,35%~58%的SLE患者可有光过敏,50%~71%的患者可出现脱发,是SLE活动的敏感指标之一,约50%的患者可出现血管性皮肤病变,为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炎症或痉挛所致,包括网状青斑,血管炎性皮肤损害,雷诺现象,甲周红斑,荨麻疹样皮损,冻疮样狼疮样皮损及毛细血管扩张等,7%~14%的患者可出现黏膜糜烂或无痛性溃疡。

(3)关节和肌肉病变:约95%的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和关节炎,常见于四肢小关节,5%~10%的患者有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多因长期,大量,不规则使用激素所致,半数患者有肌痛和肌病,甚至出现明显的肌无力症状或肌肉萎缩,关节肌肉病变常与病情活动有关。

(4)肺和胸膜病变:28%~50%患者可出现胸膜炎,胸膜腔积液,积液多为黄色渗出液,以单核细胞为主,需与结核性胸膜炎鉴别,有认为,胸腔积液ANA≥1∶160,或胸腔积液/血清滴度≥1,或SM抗体阳性,有助于SLE胸腔积液的诊断,2.7%~10.1%有急性狼疮性肺炎,死亡率较高,主要死因是呼吸衰竭和肺栓塞,急性狼疮性肺炎缺氧症状较重,X线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偏多,阴影变化大,大剂量激素治疗效果明显。

(5)心血管系统表现:50%~55%的SLE患者可合并有心脏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心瓣膜病变,心律失常和高血压。

(6)血液系统病变:50%~75%的患者出现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可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部分与SLE的炎症,肾功能不全,失血,饮食失调,药物作用等有关,50%~60%的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减少,多在4.0×109/L以下,淋巴细胞减少症(<1.5×109/L)更多见于疾病活动期,20%~50%的患者可并发轻度的血小板减少,多在(50~150)×109/L,5%~10%的患者可少于50.0×109/L以下,是SLE病情活动的常见临床表现,此外,25%的SLE患者存在多种狼疮抗凝物质,如抗Ⅷ,Ⅸ,Ⅺ,Ⅻ,凝血因子等,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7)胃肠道症状:25%~50%的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0%的患者可有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少数有脾大。

(8)精神神经系统表现:50%~60%可出现神经精神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包括精神异常(如抑郁,躁狂,智能缺陷,精神错乱等),癫痫,偏瘫,偏头痛,舞蹈病,外周神经炎及视网膜病变等,多数与狼疮病情活动有关,预后差,是SLE的重要死亡原因。

(9)其他:月经不规则,痛经,经量过多或过少,部分患者可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腮腺肿大,结膜炎等。

2.SLE的肾脏表现 患者出现肾脏损害时称为狼疮肾炎(LN),大约70%的SLE有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狼疮肾炎(LN)起病可隐袭也可急骤,症状可轻可重,狼疮性肾炎累及的症状几乎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肾血管损害的一系列症状,水肿很常见,1/6的患者在确诊时有肾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按其临床症状可分以下几型:

(1)轻型:即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型,本型占30%~50%,临床较常见,临床表现为轻~中度蛋白尿和(或)血尿,而无水肿,高血压等,尿蛋白小于1g/d,肾功能正常,病理多为系膜增生型或局灶节段型狼疮性肾炎,预后良好。

(2)急性肾炎综合征型:较少见,临床表现如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起病急,有一定程度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可有水肿,高血压,偶可发生急性肾衰。

(3)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型:较少见,临床上酷似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常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可有水肿,常无高血压或仅有轻度高血压,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肾功能在短期内迅速恶化,数周或数月则发展至尿毒症,病理改变常为严重的弥漫增生型,新月体肾炎或有伴严重的血管炎。

(4)肾病综合征型:最常见,约占60%病人起病呈肾病综合征表现,即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可有明显水肿,但不一定有血胆固醇升高,狼疮性肾炎的肾病综合征常有两种情况,一种单纯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血尿无或少,无高血压或仅有轻度高血压,此类型病变发展缓慢,肾功能在长时间保持稳定,病理多为膜型狼疮性肾炎,另一种除肾病综合征的症状外,伴有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如不及时治疗,多数可于2~3年内发展至尿毒症,病理常为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

(5)慢性肾炎综合征型: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贫血及肾功能不全,病程长,迁延不愈发展至尿毒症,病理常为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

(6)肾小管综合征型:少见,表现为慢性间质,小管损害,可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高血压,尿酶增高,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以远端肾小管损害多见,可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肾小管酸中毒,此型常与其他类型合并存在。

临床“寂静”型:没有肾脏损害的任何症状,体征,尿液检查阴性,但肾脏病理显示有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的终末期,可发生尿毒症,此时患者的狼疮活动表现可不明显。

(7)抗磷脂抗体型:抗磷脂抗体阳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小动静脉血栓及栓塞,血小板减低及流产倾向,可合并较大肾血管血栓栓塞,肾毛细血管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引起肾功能损害,特别是肾功能衰竭,死亡率高于无此种抗体的病人,有报道此型中8.4%病人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相并存。

LN 的诊断依据主要是SLE的明确诊断,典型的SLE诊断并不困难,常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但不典型或早期的SLE,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

目前,SLE的诊断标准多采用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标准(表1),11项标准中符合4项或以上即可诊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分别为93.1%和96.4%。

该标准对一些早期,轻型或不典型的病例易漏诊,为了提高SLE诊断的敏感性,国内1982年也提出了一个诊断标准,即在美国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皮肤LBT检查和血清补体实验,血清补体如低于正常者有助于诊断SLE,其敏感性达97.5%,特异性为93.6%。

对狼疮性肾炎的诊断要注意两点,第一,凡诊断为SLE者,要注意有无肾脏病变存在,有条件者应行肾活检病理检查,第二,由于约6%的SLE患者,以肾脏损害为最先出现和唯一的临床表现,故凡有肾小球疾病表现者,均应注意是否为SLE所致,根据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对比SLE的诊断标准,常能作出正确诊断。

此外,尚应对SLE的临床活动性作出评估。

1.1988年Liang等提出了24项用于判断SLE病情活动的指标 按其重要性排列如下:

(1)血管炎。

(2)高滴度的抗DNA抗体。

(3)胸膜炎。

(4)肌炎。

(5)皮疹。

(6)发热。

(7)血小板减少。

(8)白细胞降低。

(9)癫痫。

(10)管型尿。

(11)蛋白尿。

(12)低补体血症。

(13)脱发。

(14)精神异常。

(15)脑神经麻痹。

(16)脓尿。

(17)视力障碍。

(18)器质性脑病。

(19)血尿。

(20)心包炎。

(21)浆膜病变。

(22)关节炎。

(23)脑血管意外。

(24)狼疮性头痛。

但Liang等并未提出符合上述几项可判断为狼疮活动及活动度如何,而强调应该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2.1992年Bombardier等提出了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 DAI) 作为评分标准用于判断SLE病情活动:

(1)癫痫发作。

(2)精神病变。

(3)器质性脑综合征。

(4)视力障碍。

(5)脑神经受损。

(6)狼疮性头痛。

(7)脑血管意外。

(8)血管炎。

(9)关节炎。

(10)肌炎。

(11)管型尿。

(12)血尿。

(13)蛋白尿。

(14)脓尿。

(15)新皮疹。

(16)脱发。

(17)黏膜溃疡。

(18)胸膜炎。

(19)心包炎。

(20)低补体血症。

(21)抗ds-DNA抗体效价升高。

(22)发热。

(23)血小板减少(<10×109/L)。

(24)白细胞减少(<3×109/L)。

其中(1)~(8)每项分别计8分;(9)~(14)每项分别计4分;(15)~(21)每项分别计2分;(22)~(24)每项分别计1分,累计分数即为SLE DAI。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