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武术与中医药交相辉映
发布时间: 2022-11-19

中原武术与中医药

中原武术与中医药

中原武术文化、少林伤科和禅医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息息相通,相互影响。许敬生 河南中医学院

武术的格斗,必然导致人体的创伤,因此武术与医学犹如一对孪生姐妹,武术伤科就这样从武术和医学当中派生出来。比如疾病的“疾”字,就象征带有箭伤而卧床之意。

武术与中医的产生和形成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发展完善。二者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伤科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同样也贯穿在武术文化当中。中国武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少林功夫与少林寺特殊的佛教文化环境及1500多年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武术体系。从而为少林伤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南朝宋齐时代,释深道人所著《僧源药方》便有关于跌打伤损之处方用药,是中国佛教医学首论骨伤疾患之方书。僧深还撰有《梅师方》、《梅师集验方》载论骨伤颇多。至唐代会昌年间,蔺道人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佛家骨伤流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蔺氏传人彭叟以《理伤续断方》所载方药疗病,屡治屡验,活人甚众。从元代医书中也可以看出蔺氏的学术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几乎全部载录了《理伤续断方》中治法的内容和一半以上的方药。这一脉相承的骨伤疗法,人们称之为中国佛家伤科学。所谓少林伤科学派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少林伤科学派就是佛家伤科学的延续。其代表人物就是明代的异远真人及其传人。综上所述,少林伤科以中医学的大背景为基础,继承了佛家伤科学的特色,以经络气血传输为理论依据,以脏腑经络、穴道部位为辨伤基础,以独特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点穴疗法及正骨夹缚为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它既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反过来又推动了中医学,特别是中医伤科学的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不仅如此,少林伤科还深受佛学的影响。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学至魏晋以后广为流行,迅速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中国所固有的文化融合与吸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佛学东渐必然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佛学与中国老庄哲学、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了禅宗,强调“明心见性”,即强调直观领悟;而中医学崇尚“天人合一”,用直觉来把握世界,感悟生命,诊治过程中强调直观外推和内向反思,也就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受外表某些症状的影响,找出疾病的本质,也是一个悟的过程。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直觉体验不谋而合,因此,思想上禅和医可以互相融通,形成了一种禅医文化。佛教的禅定对中医的养生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清净调神,强调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使各种欲念归于静止;二是祛病强身的佛家气功,这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佛教的参禅让人们摒弃杂念,安静专一,修炼身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佛家气功。历代医家从中汲取了很多积极有益的东西,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气功养生的内容。#page#

中原武术与中医药

中原武术与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原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从火祖燧人氏点燃华夏文明之火,到酒圣杜康发明酿酒;从殷墟甲骨文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道、伊尹创汤液,到道圣老子尚修身养性、庄子倡导引养生、神医华佗妙用麻沸散、医圣仲景论六经辨证而创经方,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等纷纷问世;从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直到禅宗祖庭少林寺融禅、武、医于一体而形成的禅医文化,这一切均发生在中原大地。千百年来,留下了许许多多中医药文化的遗址和遗迹,为华夏文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如:南阳医圣祠、洛阳龙门药方洞、淮阳太昊伏羲陵蓍草园、禹州十三帮会馆等,中医药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在此不一一列举)。

这些众多的遗址和遗迹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抢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其重放光彩、造福社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将会为中原的文化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寻根溯源,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瑰宝——中医药文化,而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医药文化在这里不断发展壮大,并从儒、道、释及华夏文明的多个领域中吸取精华和营养,逐渐传播到四方,为华夏文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后人,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不能忘记,这是我们的历史,这是我们的根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