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贺雄为什么说“春不忙减衣”
发布时间: 2022-11-19

疾控中心贺雄:为什么说“春不忙减衣”

春天已经来了,我们在描述春天时马上就会想到这样的词语: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等等。也就是说,入春后气温会逐步升高,所以很多人都在盼着脱去厚重的冬衣,一展绚丽的春装。

其实,初春时节,气候条件十分不稳定。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对春天的气候进行了十分形象的描述:“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也就是说春天多有冷暖气流交汇,气压也不稳定,有时还会有寒潮袭来,形成所谓的“倒春寒”。春天是一个疾病的多发季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我们今天就先简要地谈谈“春捂”,即人们常说的“春不忙减衣”。

为什么说“春不忙减衣”呢?因为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体器官功能也开始活跃,毛孔逐渐张开,通透性增加,在外部条件变化无常时抗病的能力反而会降低。所以,如果春天忙于减衣,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春天气候变化大,忽冷忽热,脱衣过多就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所以“春捂”就是这个道理。

尤其是对老人来说,我国古代的《摄生消息论》中写到:“春冻未消,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脱掉,准备几件夹衣根据天气随时增减(其实年轻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春季衣着应慢慢过渡,衣服减得过早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特别是年轻女性,早春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又常有冷空气侵袭,一定不要过早减少衣服,多“捂”几天有益健康。

春防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临床资料表明,一年当中,春季是某些传染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病的高发期之一,特别是流感、水痘、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较高。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有发热、头痛、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等主要症状,一般经对症和特异性治疗均可治愈,少数严重患者可致死

#page#

疾控中心贺雄:为什么说“春不忙减衣”

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经主要有空气、飞沫传播,但也可通过密切生活接触传播。一旦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易感人群又大量积累,则极易引起爆发流行。而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是呼吸道传染病易感者。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措施有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人群集中的场所,个体之间尽量保持1.2-1.5米以上;

★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多喝水或喝盐水、不吸烟;

★避免嘈杂,注意休息,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如出入公共场所应带口罩,防止传染他人。

★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预防流感:有效方法是除了每年按时接种疫苗之外,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感冒初期及时用药。在高发期尽量不要到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保持居家或工作场所空气流通,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定期定时搞好卫生清洁,保持良好卫生环境;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染他人;出现流感症状及早就医,流感患者应佩戴口罩。

风疹:潜伏期一般是2周左右,发病后的主要表现是低热、头痛、乏力、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的症状。风疹的易感者多为5岁以上的儿童,得过风疹的人能够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成年人风疹早期症状比较明显,面部出疹是风疹的特征之一,皮疹一般持续3天后消退。风疹的防治有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母婴健康;隔离风疹病人;保护易感人群,1岁至青春期的青少年为主要免疫对象。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染。流腮的危害相当严重,它不仅会发生腮腺肿胀、疼痛、全身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还会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或卵巢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现腮腺炎患者要尽快隔离,并限制活动量,卧床休息;多喝白开水,常用淡盐水漱口;吃流质及软食,避免酸性、刺激性和油腻食品。易感儿童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板蓝根冲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