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性白内障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发布时间: 2022-11-19

辐射性白内障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白内障形成的潜伏期 晶状体对各种放射线伤后表现基本相同,接受放射线后发病,潜伏期不一,可数月,数年或十几年,其与接受放射线的种类,放射量的多少以及年龄等有关,X线引起发病在2~4年,中子射线几个月即可使患者出现症状,总之,年龄愈小,潜伏期愈短;剂量愈大,潜伏期愈短;条件不同,差别甚大。

2.白内障的临床形态 X射线,γ射线及中子照射所产生的白内障临床形态基本相同,人的辐射性白内障临床经过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起晶状体后极部囊下皮质出现数个粉末状混浊小点,或呈白色,灰色,金色,彩虹色,后囊下皮质内有小空泡,这个阶段不引起视力损害。

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后,混浊小点逐渐增多,聚积形成环状,当混浊区扩大到1~2mm直径时,可见其周围有空泡与颗粒散布,以后混浊扩大成盘状混浊,直径3~4mm。

第三阶段:时间更长,后囊下混浊更多,渐次形成盘状,外形不规则,有时呈数层重叠形式,盘形混浊逐渐向赤道方向及前后扩大,同时晶状体皮质内发生自赤道部伸向中央的楔形混浊,有时这种起自周边的混浊较中央部混浊更早出现,周边混浊常呈黄褐色。

第四阶段:晶状体全部混浊,不能与老年性白内障鉴别。

1.患者有受辐射的历史。

2.受辐射后,患者出现视力障碍,但较晚。

3.慢性X线等辐射损伤晶状体,混浊多从后极部开始,初可有后囊下皮质小泡,后囊下呈雾状混浊及后囊下皮质点片状混浊3种表现,可单独发生,但多为混合型。

4.后囊下皮质出现在空泡,空泡小而圆,或长期不变,或经干酪状变为小白点,不能自行吸收,且逐渐向前部及赤道部扩展。

5.日久,后囊下皮质混浊多呈雾状与点片状混杂,整个呈薄圆片状,初起皆局限于后极附近2mm半径范围以内,距后囊近而距核远。

6.晶状体病变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其他眼部损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