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妙方帮你治疗腹痛
发布时间: 2022-11-19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本篇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腹痛。痢疾、霍乱、积聚、虫症等所引起的腹痛,可参考有关章节。西医的胃肠功能紊乱、肠炎、肠痉挛、肠粘连、胰腺炎、腹膜炎等均可参照本篇辨治。


腹痛

腹痛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的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1.外感时邪:寒暑湿热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湿热积滞,蓄结肠胃;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遏阻脾阳等,均可影响脾胃之健运,使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木失条达,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不和,气机不畅,均可导致腹痛。4.阳气素虚:脾阳不振,健运无权;或寒湿停滞,渐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遂致腹痛。

一、寒邪内阻

1.主症: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2.治法:温中散寒。

3.方药:良附丸(《良方集腋》)合正气天香散(《证治准绳》引刘河间方)为主方。

高良姜6干姜6紫苏10乌药10香附10陈皮10

加减:如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宜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为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宜暖肝煎(《景岳全书》);如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身体疼痛,为内外皆寒,宜乌头桂枝汤(《金匮要略》)。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邪上逆,宜附子粳米汤(《金匮要略》)。

二、湿热壅滞

1.主症:?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2.治法:泄热通腑。

3.方药: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大黄10芒硝10厚朴10枳实10

加减:如燥结不甚而湿热重者,可去芒硝加黄芩、山栀;如腹痛引及两胁者,可加柴胡、郁金。#page#

三、中虚脏寒

1.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2.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3.方药:小建中汤(《伤寒论》)为主方。

桂枝10饴糖20生姜10大枣10枚芍药20甘草6

加减:如见神倦少气,或大便虽软而艰难者,为气虚无力,可加黄芪;若虚寒腹痛见证较重,呕吐肢冷脉微者,用大建中汤(《金匮要略》);肢冷脉沉迟者,则属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局方》)。

四、饮食积滞

1.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2.治法:消食导滞。

3.方药:轻证用保和丸(《丹溪心法》),重证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大黄10枳实10神曲10黄芩10黄连6泽泻10白术10茯苓10

加减:如兼有蛔虫,以致腹痛时作时止者,可参照“虫证”篇进行治疗。

五、气滞血瘀

1.主症:脘腹胀闷或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酌减,遇恼怒则加剧。脉弦,苔薄。以血瘀为主者,则痛势较剧,痛处不移,舌质青紫,脉弦或涩。

2.治法:气滞为主者,宜疏肝理气;以血瘀为主者,宜活血化瘀。

3.方药: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活血化瘀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柴胡10香附10陈皮10枳壳10芍药15甘草6当归10川芎10赤芍10生蒲黄10五灵脂10没药10延胡索10肉桂6干姜10小茴香6

加减:如属腹部手术后作痛者,可加泽兰、红花以散瘀活血;如属跌仆创伤后作痛者,可加落得打、王不留行或另吞三七粉、云南白药。

延胡止痛片:理气止痛,主治气滞血瘀腹痛,每次4片,每日3次。

补脾益肠丸:补脾涩肠,主治脾虚腹痛,每次3,每日3次。

小建中冲剂:温中补虚,主治虚劳里急腹痛,每次1包,每日3次。

引起腹痛原因较多,治疗前须明确诱因,以免延误病情。腹痛以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纲领,但在临证时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互相兼夹,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不愈,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实痛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日久饮食少进,化源不足,则实证可转化为虚证;又如素体脾虚不运,神疲,纳少,偶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而见脘腹胀痛,嗳腐,苔腻,成为虚实夹杂之证。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流通,因此,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要分辨寒热的轻重,虚实的多少,气血的浅深,然后处方用药,则可以收到预期效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