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闻面临九大疑难杂症珠三角发展区域协调是关键
发布时间: 2022-11-19
面临九大疑难杂症珠三角发展区域协调是关键

2003-04-0116 02 10 羊城晚报

专家一行在调研中广东城市群空间形态图广东局部城市分布图

  南方网讯3月28日至31日,由国家建设部和广东省政府联合组织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调研组专家,在考察广州后,又到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深圳等市进行实地调研。3月31日下午,调研组在深圳市召开第一阶段调研小结会议――

  问题和忧患

  珠三角面临九大“疑难杂症”

  四天马不停蹄巡回珠三角各城镇,专家们总结出制约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发展的系列问题和忧患。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曾先行一步,“外引内联”、“三来一补”、对外贸易等外向型经济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迅速推进了整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珠三角原有的特殊政策的优势已逐渐淡化。而以往百试百灵的“从下而上”的村镇经济推动模式,反而引伸出不少问题,珠三角地理环境的局限,更为其继续做大做强带来忧患。

  专家指出,珠三角目前面临九大“疑难杂症”。

  杂症之一

  “拦路虎”――发展腹地受限。珠江三角洲自身面积不大,四周群山环绕,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延伸,发展空间的拓展都存在较大阻力。而与资源丰富的周边省区的协作还不够深入广泛。长江三角洲则不然,人多地广,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天然的水域优势,早已经将网络延展到华东、华中的广袤地区。

  杂症之二

  中心城市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由于大多数产业都是外资企业,外向依赖性强,产业链条、产业协作配套有缺陷,一旦外资撤走,将造成“产业空心化”。现阶段,真正算得上“中心城市”的,主要是香港和广州,但广州还没有像上海一样的实力,拥有配套产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能力,而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受诸多政策限制。

  杂症之三

  中小城市与小城镇数量悬殊。目前,珠三角有大城市8个,占全省人口总数和经济总量的54%和63%,而中小城市只有10个,不成规模的小城镇却有369个。据经验,只有“金字塔”式的城市群,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杂症之四

  小城镇发展散乱管理落后。星罗棋布、杂乱无章的小城镇里,形成大量“城中村”,按农村方式建设、管理的落后模式,造成“脏乱差”现象普遍。在东莞一带,某些镇虽然规模早已超过中小城市,但由于大多数为外来人口,仅按本地人口配置的城镇管理机构,根本无法应付庞杂的管理需要。

  杂症之五

  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主要表现为“垂直分工不充分,水平分工不错位”,看到做服装发财,大家就一哄而上开制衣厂,偏偏没人想到去造纽扣,产业功能雷同,同位竞争不断加剧;城镇产业和功能的低水平同构,以电脑为例,机箱、键盘做得了,IC芯片造不出,最丰厚的利润还是被别人拿走了。重复建设、投资浪费,更影响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发展的后劲。

  杂症之六

  城镇扩张“摊大饼”。城镇无序蔓延,“马路经济”盛行,各项建设沿交通干道“一层皮”式摆开;城乡建设面貌粗糙,特色模糊,“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杂症之七

  区域性基础设施不协调。赚钱的机场、港口、火车站等大型生产性设施项目,各地争着上马,超过整个地区的需求总量;而污水、垃圾等“不来钱”的大型环保设施,却能拖就拖,呈现结构性失衡;对于跨市过镇的公共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如水域保护等,矛盾就更加突出,上游倒污水,下游却遭殃。区域协调体制也不够健全,这主要是由于上层部门缺乏供给调控权,而各政府又担心“大权旁落”等等造成的。

  杂症之八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欠账多,削弱了城镇吸引力和凝聚力。广东有1500万外来人口,许多城市却根本“忽略”了他们的公共服务需求,造成基本性公共服务不足。

  杂症之九

  一些制度性缺陷。城市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土地制度阻碍土地资源合理分配;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制约了城镇规模壮大和功能完善;行政区划缺乏整合度等等。

  此外,各个城市也提出了自己面临的疑惑。

  佛山――如何造就一个对外联合广州、对内整合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的强大实体。

  东莞――如何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解决由市直接管理镇村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中山――解决交通问题,建议将中江高速公路延伸至中山港,打通联系粤西地区的通道。

  珠海――怎样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实现区域共享。发挥珠海机场、珠海港的作用。

  深圳――解决土地资源只剩200余平方公里的局限;解决严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如何统筹好珠三角地区各个机场、港口的功能定位。

  专家“开药”

  规划要有吸引力互利才能互律

  曾有一位外国投资者这样告诉记者 “我的企业选择在中国何处落脚,不是看政策优惠,那些无非是零地价、税收返还,政策可能会变;也不是看人工,这省不了多少钱。我看重的,是这里的综合投资环境,城市格局是否合理,环境是否良好,工人的素质高不高。要长远赢利,这些才是关键。”

  四天调研,治疗珠三角“后劲乏力”之病的药方逐渐有了眉目 突破区域政治、实现区域协调是关键。此外,专家还提出不少精彩建议。最迫切是突破区域政治――

  原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认为,珠三角这么密集的城市群,不仅在国内没有第二处,其5000万的人口规模在全球也是少见的。目前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最迫切要实现的,就是突破区域政治,实现区域协调,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制定互利规划实现城市互律――

  加拿大昆士大学城市和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梁鹤年教授认为,在珠三角城市群实施区域规划,靠政府强制不行,规划本身要有吸引力,各市间能实现“互利”。大家都有好处拿,才做得到相互监督的“互律”,从而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有时候,规划并不是对所有城市都能产生一样的效益,也就是“猪肉有肥瘦”。政府可以参考欧共体的做法,对得到“瘦猪肉”的城市在其它方面加以关照,“肥瘦得当”。政府“该松手时就松手”――

  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处长张勤认为,实现区域协调,中国特有的“行政手段”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这决不是倒退回计划经济,政府要学会哪些要抓紧,哪些要松手。

  综观城市规划,无非是三方面,一是哪些资源要控制保护,二是哪些设施要共同建设,三是功能布局怎么做。政府行政手段的运用要适当。这就要求政府首先要有前瞻眼光,放眼长远开阔一些,从整个区域的发展前景来做规划,把环境控制住,把公益事业做好;其次,适当的时候要放权,政府不要强行要求哪里做产业园、发展什么类型的经济,“强扭的瓜不甜”,不如放手市场,民间资本自然会评估这里到底做什么产业,效益最高;再次,鼓励大众利益高的产业,看准产业“火星”,培育产业“火炬”。苦思“赚钱”不如学好“花钱”――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副总规划师李永洁认为,政府经营城市,重点不应该放在“赚钱”上,而是“花好钱”。比如说出让土地,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不顾市场承受能力,一下子推出大量土地,近看是“赚了钱”,实际上不仅是土地资源的“贱卖”流失,甚至让整个房地产市场“做烂市”,这是鼠目寸光。政府的重点,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将钱花好花对,创造出更好的投资、居住环境,提高人口素质,提升整个城市的产业水平,这才会引来“大钱”。

  超级专家人马出动

  建设部汪光焘部长在调研中一再表示,珠三角一向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研究、实施珠三角城市群规划,不仅造福珠三角,还将为整个广东、华南地区甚至全国带来可贵的经验。仅此次调研出动的专家队伍,就集中了涉及规划、交通、房地产、环境等各方面的超级专家人马,包括 建设部 部长汪光焘、副部长仇保兴、两院院士原副部长周干峙、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房地产业司副司长陆克华、城乡规划司处长张勤;加拿大昆士大学城市和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梁鹤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王静霞、副院长李晓江、总工程师杨保军、城建规划所副所长张全、交通所主任工程师孔令斌、高级规划师朱文华;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晓云;清华大学规划院院长助理、博士林澎;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劲松;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阎小培;广州市规划编研中心主任胡显文;深圳市规划院院长王富海。

  规划进程分三段

  第一阶段

  3月28日至3月31日。汪光焘部长率队对珠三角各市第一次实地考察。

  第二阶段

  4月,分人居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发展、区域发展控制管理五个研究专题,提出专题报告基本框架;5月,起草报告并召开论证会,审定总报告起草提纲;6月,编写总报告和《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协调发展的建议提纲》,召开成果论证会。

  第三阶段

  7月至9月底。完成《规划》修编工作,调研工作总结。(编辑 李美仪)

相关频道 南粤消息作者 记者蒋铮 【关闭窗口】相关新闻张德江提出珠三角城市群规划要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
整合珠三角增创新优势 2003-03-3106 54 25珠三角“突围”向内外拓展如何加强城市群协调? 2003-04-0106 58 26深圳家装与佛山建陶“牵手”加强珠三角经济合作 2003-03-3109 34 56超过了20亿美元去年珠三角家具出口占全国一半 2003-03-1911 24 02珠三角城市群规划启动要实现整体效益最优化 2003-04-0106 53 38珠三角打工族笑迎“小灵通”市民买者踊跃 2003-03-2816 56 03张德江提出珠三角城市群规划要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整合珠三角增创新优势 2003-04-0110 02 16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