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发布时间: 2022-11-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潜伏期5~15天不等,多数为10天,起病急,缓不一,近半数有全身不适,头痛,头昏,畏寒,鼻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病程长短悬殊,临床表现多样,各次流行与其主要症状表现迥异,较典型而常见的症状有:

1.发热 除极轻型的病例外,均有发热,体温自38.5~40℃不等,可呈弛张,不规则或稽留型,热程自数日至数周,但也有长达2~4个月者,发热时可伴有畏寒,寒战,热可渐退或骤退,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2.淋巴结肿大 90%以上患者有淋巴结病变,其中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皆可被累及,以颈淋巴结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胸廓,纵隔,肠系膜淋巴结偶亦可累及,直径1~4cm不等,呈中等硬度,分散而不粘连,无明显压痛,不化脓,两侧不对称,肿大淋巴结消退徐缓,通常在3周之内,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3.咽峡炎 约半数患者有咽,腭垂(悬雍垂),扁桃体等充血,水肿或肿大,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患者每有咽痛,腭部可见小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并有溃疡,喉及气管水肿阻塞罕见。

4.肝,脾肿大 约10%病例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5%~15%出现黄疸,50%以上病例有脾肿大,大多仅在肋缘下2cm~3cm,偶可发生脾破裂。

5.皮疹 约10%的病例出现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荨麻疹等,偶呈出血性,多见于躯干部,较少波及肢体,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3~7天消退,不留痕迹,未见脱屑,比较典型者为黏膜疹,表现为多发性针尖样瘀点,见于软,硬腭的交界处。

6.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脑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预后大多良好,病情重危者痊愈后也多不留后遗症。

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较短,病情也轻,少数病例的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称之为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有时变化多端,所以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警惕以防漏诊或误诊。

本病一般根据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

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的疾病十分常见,但同时有明显咽峡炎,尤其是渗出性扁桃体炎者少见,因此,重视临床体格检查,仔细观察咽部,发现咽峡炎明显者应高度怀疑IM,伴多脏器损害的IM,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诊断难度更大,此时如咽峡炎突出,则可为IM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有助于IM的诊断,但并非特异,必须考虑到其他有关病毒感染,以及原虫感染的可能;血清HA的检出,尤其是短期内效价明显升高者,对IM具相对的特异性,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种EBV抗体的检测对困难病例有鉴别价值,其中VCAIgM的检出意义最大,VCAIgG效价在短期内明显上升也很有价值,如同时检测引起IM血象改变的其他病毒的抗体或抗原,则更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