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怎么治疗?
发布时间: 2022-11-19
日期 2005年9月29日来源 清华在线

当小儿肛温>37.8℃,或舌下温度>37.5℃,或腋下温度>37.4℃是为发热(fever)。目前通常以腋温为标准,但肛温准确性好。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小儿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婴幼儿体温容易波动,尤以未成熟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小儿为明显。很多因素可影响体温,如高温环境、运动后、过分保暖、新生儿及未成熟儿哭闹、喂奶等均可使体温暂时性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范围1℃。  发热的分度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 腋温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5℃为高热,>40.5℃为超高热;腋温低于35℃为体温过低。  临床上还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发热波峰特点将发热分为短期发热、长期发热和不同热型。  发热时间持续2周以内称为短期发热;发热时间持续2周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小儿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不规则发热、波浪热、双相热等。  【病因】  1.感染性疾病是发热最常见的病因。各种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引起的机体局部或全身感染均可导致发热。  2.非感染性疾病  (1)结缔组织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结节性脂膜炎,以及药物过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等。  (2)肿瘤与血液病 霍奇金病、恶性肿瘤、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以及各种类型白血病等。  (3)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丙种球蛋白亚型缺乏症、胸腺发育障碍及先天性无胸腺、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脾发育不良等。  (4)产热、散热平衡失调 癫痫持续状态、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体温中枢调节失常 暑热症、颅脑损伤、脑瘤、脑发育不全、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6)组织破坏或坏死 各种严重损伤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大面积软组织挫伤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热仅是一个症状学诊断,是许多疾病的重要症状之一;临床上容易作出诊断,但其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重点、难点。由于小儿发热的病因复杂,且有时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仔细观察,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并结合疾病发展经过,甚至试验性治疗,综合分析才能最终明确诊断。小儿发热的热型不及成人典型,加之近年来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广泛应用,掩盖了一些疾病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因此,热型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虽然对小儿长期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以下情况   1.年龄因素年龄不同,引起发热的病种亦不同;新生儿期以感染性发热常见,在北方,包被过多也常引起发热;婴幼儿期仍以感染性发热为主,以上感、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最为多见,其次为化脓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白血病淋巴瘤及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少见。儿童期患儿除慢性感染性疾病较多见外,还应考虑结缔组织病及各种传染病。  2.季节和当地流行情况季节、居住地区和流行情况可提供重要线索,如伤寒、副伤寒疟疾多见于夏秋季,生活中接触动物者,应排除某些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黑热病布氏杆菌病有地方特性,居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