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论》中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
发布时间: 2022-11-19

  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它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传染病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国古代的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大批人员死亡。特别明清两代更是大量发生。据有人统计,明代276年间发生了传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发生了74次,可见传染病流行之频繁。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干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不系统。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清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4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 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 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温疫论》。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 疫病" 的病因是" 非其时而有其气" 。《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 疫病" 则是" 感天地之疫气" 致病。《温疫论》将" 瘟疫" 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 六气学说" 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 戾气" 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 火" 。《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 " 正气充满,邪不可入" ,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 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 有天受,有传染" 。" 天受" 就是空气传染," 传染" 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 凡人口鼻通乎天气" " " 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 "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这种异气即" 戾气" 。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 " 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 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 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温度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 些,即所谓" 邪毒犯胃" 时,即不厌" 急证急攻" 。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一些著名医家如戴北山、杨栗山、刘松峰、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我国历代医家在与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温病学说。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论》,产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在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的贡献是很大的。直至今天,我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经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