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医学科学?还是中医文化?
发布时间: 2022-11-19
中医是医学科学?还是中医文化?
中医是医学科学?还是中医文化?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概念,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两种不同的概念如果混为一谈,那就会把我们中医这个学科的发展,拖入一个十分盲目和模糊的“混沌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悲哀和危险的信号。
为什么呢?医学这个概念,它必须是科学范畴的。它毕竟是临床的、为治病救人而服务的。科学的范畴,首先应是客观的真实再现,并有严谨的数据参照系来体现的。否则它就成了“中医文化”――随“意”的自圆其说了。古代中医整体辨证施治的严谨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古人,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这在历代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中,历历在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经几千年的奋斗、徘徊、整理和发展,终究没有走出“原始哲辩”这个抽象模糊的基础理论怪圈。但其深刻内涵,还是非常客观的存在!所以,在当前的整个医学界,它一直保持着它特有的独特性。既然是医学,它的基础架构就必须保持它的严谨性。随“意念”的自圆其说(没有数据参照系),是它最大的缺欠。但目前来说,我们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还必须从医学科学这个角度去认知。国外为什么称中医为“替代医学”,这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医学科学是追求客观规律的真相,它不是随意想像的发挥。它的语言描述,必须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并必须建立一套数据参照系,来考证、标示、明确其客观状态,这是一套严谨的“度量衡”制度。特别是医学这门学科,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不然,它就失去了客观状态的严谨性。对于临床的整体辨证施治,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中医现在虽然也有一套辨证的标准,但基本框架还是抽象和模糊的“现象概论”。辨证的精确性和组方的科学性(中药组方与药量),其准确性都因“意念”的判断而把握困难。就因如此,我们更应把它看作一个亟需发展的临床医学,使它成为更严谨、更科学的现代中医临床科学。
所以,我们必须郑重的客观承认 中医应是一门真正的临床医学科学。关于它抽象和模糊的基本框架,我们应以现代各门自然科学为基础,在认知上相互交叉,与世界科学同步发展,共同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使其成为一个更明确、更严谨的现代中医医学的临床科学。同时也会促使现代生命科学再向前迈出一大步。我们的先人也想更严谨一些,但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远古就达到现在的科技水平。只不过是其认知角度与现代医学不同。在古代也只能如此认知(能量变化与差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已经非常科学了。但现在社会科学知识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继承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呢?中医优势的存在是客观的、世界公认的。其语言描述的原始性和模糊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单依一方面的优势就“沾沾自喜”,就“自为中心”,我们还应看到现代医学很多的优越性(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同时也包括我们)。科学的认知是没有国界的,对各门学科的评价都应该是公正的、客观的。不能光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我们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只有这样的“胸怀”,我们才会“心胸坦荡”的向前发展。中医既然是临床医学,它就应该是科学的范畴,那它就必须与现代医学、现代科学同步发展,这是不容争辩的方向。

中医是中医文化的概念,就大不相同了。
文化与思想是逻辑思维与想像的发挥。如孔子的思想教育文化、老子的哲辩思维文化、罗贯中的战略战术文化、金庸的侠义传奇文化、《易经》八卦的哲辩文化等。它们都是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想像发挥而建立的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它们都可以随意的创造思想、创造逻辑,更可以随意的把自己的想像,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与科学客观的认知格格不入的。
可是,我们的一些“中医大师”,非要把中医医学这门反映客观的科学当作中医文化来继承和传播。真是荒唐至极!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不允许我们“随意想像”的,它根本就不是“文化创作”的范畴,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怎能相互混为一谈呢?
如果把中医作为“中医文化”来继承和传播,那就应该把这古老的学说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变了“味”,以使我们的子孙在多代之后,还能够欣赏到他们的祖先还曾有过这么“辉煌的古代文化”。那就成了标准和完整的一套“文化遗产”。这是完全应该的。
如果要把中医作为中医文化来继承和传播,时间久了,它就会逐渐失去科学的内涵。这是中医继承和临床应用逐年萧条不振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观念的混乱、思想的禁固、基础理论长期不能长足发展,以使古代的先进医学衰败至现在的萧条景象。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进展,就是语言也在不断的进化,对客观的认知更是“日新月异”。但中医的固滞,其语言描述方式,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无法接受,但这些大师还在固守阵地,“之乎者也”的“讲经说道”。真是可怜、可悲、可叹!

中医的萧条、迷惑,其源重在“内因”,“内功不强,上阵必败”。外因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本身的“孤芳自赏”,长期的思想禁锢,是其不会、也不能发展,是以至落得当前困境的根本原因。仅在中医“圈子内部”的改良,这个道路是行不通的。等到我们在这个“圈内”转“晕”的时候,恐怕中医就仅剩下“中医文化”这张薄皮了。世界上的任何学科停滞不前,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都会很不情愿的、眼看着自己萎缩下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如果说科学和文化能够相体并论,那我们现代各门自然科学、工业制造、火箭运载、卫星升天等都是文化范畴吗?这是“文化范畴”过分夸大的“泛文化论”。
在世界各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应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冲破“原始哲辩”这个即抽象又模糊的基础理论怪圈、摆脱中医文化概念的这个“紧固咒”,与现代科学同步,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的、崭新的、更明确、更科学的现代中医医学。这是将来发展的必然之路。
近代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大多源于国外。原因诸多,这里我们不再赘述。但其概念产生的“起点”,大都是从“动”的方面去“猎取”的灵感。对“静”的方面、“平衡”的方面,都是作为一个参照系来进行研究的。
再说,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探讨和提高,难道我们还要等“外国人”来代替我们去“挖掘祖先的精髓”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我们的“文化内涵”。(主要是语言描述的“内涵”)。我们不要再等了。我们应该马上清理这些“功能概念”,从现有的“宏观生物力能学”的角度――从整体性势能(位能)的角度――动态性趋向平衡的角度――各局部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去探讨和“创新”吧。这个“崭新”的角度,其理念不是大“动”的,也不是纯“静”的,而且还是十分客观的。
中医整体辨证施治的“内涵”,既然是非常客观的存在,那为什么不用现代科学语言去深刻认知和重新描述呢?只要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就会寻到现代语言的描述方式。这是客观认知的发展。如是我们的思想“禁锢”,我们就解放一点;如是我们的勇气不足,那我们就应该勇敢一点;如是我们的思维不够,那我们就多学习一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必须由我们中国人承担,如果做不到,那就是我们本身有问题了。
任何学科的建立,都是人为的。他们分别的认识程度,与真正客观世界的规律,都是有差距的,这主要表现在“语言描述”上。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会完全无误的“描述”客观规律,这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理论思维程度”、科学的认知深度和语言的描述水平上。所以,任何科学的“认知”都不是神秘的。都是能够“触动”和继续发展的。

敬请讨论
相关阅读 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一)(guoliuhu,2008-9-19)试译中医学“内涵”(一)(guoliuhu,2008-10-18)进入论坛,查看全部评论我来说两句关于作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