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藏象
发布时间: 2022-11-1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藏象的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4.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约10分钟)

2.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约5分钟)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约5分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约5分钟)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约5分钟)

3.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约5分钟)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5分钟)

4.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约10分钟)

5.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五脏之精、五脏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的涵义。(约20分钟)

(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脏气)→气分为阴气(五脏之阴)、阳气(五脏之阳)。(约10分钟)

1.重点 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③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2.难点 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关键是分清“精与气的概念内涵”,运用前面所学的阴阳学说讲清“精与气分阴阳”与“气自身分阴阳”的区别。

3.思考题 ①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上有何特点?③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④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⑤试述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33

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54-156

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08-120

4.孙广仁.藏家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 1-5

5.孙广仁.简论五脏精气阴阳.中医研究,1998,11(1) 1-4

6.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7-44

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55-56

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5-6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心(附 心包络)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心的生理特性

3.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了解心包络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 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②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保证血流通畅。(约20分钟)

(2)藏神

①含义 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约10分钟)

②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约10分钟)

2.心的生理特性 通明,即心之血脉直通,心神当明。(约5分钟)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约5分钟)

(2)心在窍为舌。(约5分钟)

(3)心在志为喜;(约5分钟)

(4)心在液为汗;(约5分钟)

(5)心气通于夏。(约5分钟)

4.简介心包络。(约5分钟)

1.重点 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 ②心藏神的概念及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③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

2.难点 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之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③心在液为汗的机理,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

3.思考题 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②为什么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③为什么说“心在液为汗”?④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34-36

2.重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24-228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57-168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20-123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4-66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69-72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6-6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肺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实验

1.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肺的生理特性;

3.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5分钟)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约10分钟)

(2)主行水 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方面 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 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约10分钟)

(3)朝百脉,主治节 ①朝百脉的涵义 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 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约10分钟)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为脏之长。(约5分钟)

(2)肺为娇脏 (约5分钟)

(3)主宣发与肃降 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③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关系。(约10分钟)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约5分钟)

(2)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约5分钟)

(3)肺在志为悲;(约5分钟)

(4)肺在液为涕;(约5分钟)

(5)肺气通于秋。(约5分钟)

1.重点 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2.难点 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3.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肺为娇脏?②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③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⑥为什么说“肺合皮毛”?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36-39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16-220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72-184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23-130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6-86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63-66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9-7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脾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脾的生理特性;

3.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①含义 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②过程 运化水谷的过程 “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通路,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及肺气宣降以行水。(约20分钟)。

③意义 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约5分钟)

(2)主统血

①含义 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约5分钟)

②机理 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约5分钟)

③意义 虚气出血的治疗。(约5分钟)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①主升清;②升举内脏。(约10分钟)

(2)喜燥恶湿 ①脾气与湿的关系;②脾气下陷的病机分析。(约5分钟)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约5分钟)

(2)脾在窍为口。(约5分钟)

(3)脾在志为思。(约5分钟)

(4)脾在液为涎。(约5分钟)

(5)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约5分钟)

1.重点 ①脾为后天之本 ②脾气主升;③脾气统血的涵义与机理。

2.难点 ①脾气输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过程及其方式和通路;②脾气主升的体现;③脾气统血的机理;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⑤脾为后天之本的意义。

3.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其在临床上有何意义?②脾气主升的涵义是什么?③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各是什么?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39-41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11-220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84-198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31-138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6-104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60-62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3-7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肝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肝的生理特性;

3.掌握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流泄

①涵义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表现 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约10分钟)

②主要体现于4个方面 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约30分钟)

(2)藏血 ①涵义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②生理意义5个方面 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肝不藏血的病机有三 肝气虚弱,收摄无力 肝明不足而肝阳偏亢;肝火亢盛,迫血妄行。④藏血与疏泄的关系 “体阴而用阳”。(约15分钟)

2.肝的生理特性 (约5分钟)

(1)肝为刚脏。

(2)肝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20分钟)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肝在窍为目.

(3)肝在志为怒。

(4)肝在液为泪。

(5)肝气通于春。

1.重点 ①肝气疏泄的涵义及其作用体现;②肝藏血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 ①肝气的疏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②肝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3.思考题 ①肝气疏泄的涵义是什么?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肝主藏血的涵义和生理意义各是什么?③为什么说肝为“罢极之本”?④肝气疏泄失常的表现主要有哪两方面?⑤肝不藏血的病机主要有哪些?⑥你对肝“体阴而用阳”是怎样认识的?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41-44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20-224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02-210

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4-125

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38-147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66-69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5-7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肾(附 命门)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肾的生理特性;

3.掌握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了解命门的涵义。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藏精的涵义;精的概念、来源及关系;肾所藏之精的成分。(约5分钟)②主生长发育及生殖 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肾气主司人体的生殖功能。(约5分钟)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久病及肾。(约10分钟)

(2)主水 (约10分钟)

①涵义 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②机理 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 (约10分钟)

①涵义 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②机理及临床意义 肾气的封藏作用;补肾气以纳气。

2.肾的生理特性 主蛰守位。(约5分钟)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约10分钟)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二便。(约5分钟)

(3)肾在志为恐。(约5分钟)

(4)肾在液为唾。(约5分钟)

(5)肾与冬气相应。(约5分钟)

4.有关“命门”的不同学说。(约5分钟)

1.重点 ①肾精的构成成份;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关系;③肾主水的机理;④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⑤肾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2.难点 ①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③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

3.思考题 ①肾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为什么说肾主水?③肾主纳气的机理是什么?④为什么说“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⑤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应怎样表述?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44-47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6-211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10-219

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5-159

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47-156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56-60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9-8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了解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形态部位。

1.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约10分钟)

2.六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胆 胆位于肝之短叶间。

①主要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约10分钟)

②为奇恒之腑之一。(约5分钟)

(2)胃 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

①主要生理功能 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约10分钟)

②主理特性 主通降,以降为和;喜燥恶湿。(约10分钟)

③胃气的概念 胃气的作用涉及到小肠和大肠,故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说。(约5分钟)

(3)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约10分钟)

(4)大肠

主要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约10分钟)

(5)膀胱

主要生理功能 贮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焉”。(约10分钟)

1.重点 ①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③小肠主液;④大肠主津。

2.难点 ①胆主决断;②胃气的含义;③小肠主液及“利小便以实大便”。

3.思考题 ①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②胆的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③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使”?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47-50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平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37-346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24-238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56-160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59-168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73-75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3-8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2.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3.了解精室的生理功能。

1.三焦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三焦为“孤府”及“有名无形”的由来。(约5分钟)

(1)六腑三焦 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约5分钟)

(2)部位三焦

①总体功能 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即为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约10分钟)

②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约10分钟)

(3)辨证三焦 温热病辨证之纲领(吴瑭《温病条辨》)。(约5分钟)

2.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宰生命活动;②主精神意识;③主感觉运动。(约10分钟)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约10分钟)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 ①发生月经;②孕育胎儿。(约5分钟)

(2)与女子胞功能有关的因素 ①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 肾、心、肝、脾四脏;②与经脉的关系 冲任督带四脉。(约15分钟)

4.“精室”。(约5分钟)

1.重点 ①三焦(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③掌握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④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关系。

2.难点 ①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为“孤府”,“有名而无形”。③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藏神”的关系;④女子胞的功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联系。

3.疑点 三焦的部位。

4.思考题 ①怎样理解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是怎样的?③为什么说三焦为“孤府”及“有名而无形”?④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其与五脏藏神的关系是怎样的?⑤女子胞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的?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50-51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48-251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38-247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61-173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山版社,2002 169-177

6.刘雪强.三焦概念辨析.陕西中医函授,2000,(5) 12

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75-77

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8-9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气与血互用的关系。(约5分钟)

(2)心与脾 血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的互用关系。(约10分钟)

(3)心与肝 血的运行与贮藏;精神情志活动。(约5分钟)

(4)心与肾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约10分钟)

(5)肺与脾 气的生成;津液的输布代谢。(约10分钟)

(6)肺与肝 气机调节。(约5分钟)

(7)肺与肾 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约10分钟)

(8)肝与脾 饮食物的消化;血的生成、运行与贮藏。(约10分钟)

(9)肝与肾 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约10分钟)

(10)脾与肾 先天后天相互资生;水液的输布代谢。(约5分钟)

1.重点 心与脾、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生理联系。

2.难点 ①心肾相交 ②肝肾同源;③肺肝升降协调。

3.思考题 ①怎样理解心肾相交?②肺与脾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③肺与肾的生理联系是怎样的?④试述肝肾两脏在生殖方面的相互关系。⑤心与肝和心与脾皆与血有关,二者有何区别?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51-54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57-263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47-252

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77-185

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75-179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78-80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07-11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第二章 藏象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脏与腑、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1.掌握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2.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1.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互相联系和密切配合。20分钟

2.简述脏与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 (约5分钟)

(2)肺与大肠 呼吸与气的运动。(约5分钟)

(3)脾与胃 纳运相和;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约15分钟)

(4)肝与胆 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约5分钟)

(5)肾与膀胱 (约5分钟)

3.简述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1)五脏与女子胞。(约5分钟)

(2)五脏与脑。(约10分钟)

(3)五脏与脉。(约5分钟)

(4)五脏与骨髓。(约5分钟)

1.重点 ①脏与脏之间的关系;②腑与腑之间的关系;③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2.难点 ①五脏之间的关系;②肺与肝之间在气机调节方面的作用;③脾与肾之间的相互关系;④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3.思考题 ①肺与肝之间在气机调节方面的作用是怎样的?②如何理解肝肾同源?③脾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④人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⑤五脏与人腑的关系是怎样的?⑥试述脾胃之间的关系。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54-57

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63-265

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52-255

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73-175;179-182

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85-189

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 80-82

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12-114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