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 2022-11-19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能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一切组织就大体部位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背为阳,腹胸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在内脏之中脏为阴,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在上为阳,肝,脾肾在下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之分等等。总之,人体组织结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用阴阳概括说明。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来加以概括说明的。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相对均平,互根的结果。《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例如,属于阳的机能与属于阴的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体现。人体的生理是以物质(阴)为基础,而功能活动(阳)又是营养物质能量的表现,即气血、精、津液,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功能(阳)。而生理功能的结果,由于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物质是由脏腑生理活动所化生,而脏腑生理活动,又是以气、血、精、津液等物质为基础的。这种物质与功能的关系,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体现。  阴与阳的相对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旦由于某些原因,而致阴与阳失调、分离,则产生疾病,甚至生命告终。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的动能平衡,由于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的偏胜或偏衰而发生疾病,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又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即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力和自身修复力;邪气即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和邪气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情况,皆可用阴阳概括说明,简单地说,正气可分阴阳,包括阴精,阳气。邪气亦有阴邪阳邪之分,阳邪能使阳盛而伤阴,多出现热证,阴邪能使阴盛而伤阳,多出现寒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此外,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亦是临床所见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和阳来加以概括说明,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是认识疾病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不断地进行一分为二的方法。例如作为辨证纲领的“八纲辨证”,就是以阴证和阳证作为总纲的,因此,在临床辨证中首先宜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诊断中,虽望、闻、问、切并用,但首先在于辨别阴阳,才能正确诊断疾病。如四诊的阴阳分证 望诊,色泽鲜明;闻诊 声高、气粗、多言、躁动;问诊 口渴、发热、尿黄、便秘;切诊 浮、数、滑、实;则为阳证。若望诊 色泽晦暗;闻诊 声低、气怯、少言、无力;问诊 不渴、恶寒、尿清、便溏;切诊 沉、迟、涩、虚;则为阴证。  总之,一般说凡是表者、急性、急骤、热性,身体壮实者属阳证;凡是里者,慢性、缓慢,寒性、身体虚弱者属阴证。  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治疗疾病的目的是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协调阴阳的治疗原则,应用在药物方面,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液者(阳盛则阴病),可损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若因阴盛而损及阳气者(阴盛则阳病),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方法。反之,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或有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  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有余者泻,不足者补。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使之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为度。  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以确立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性能,一般说,主要靠它的气、味、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凡阳类药物味辛、甘、淡,气薄,性质温热、燥烈、升浮、发散。阴类药物味酸、苦、咸,气厚,性质寒凉、滋润、沉降、收敛。  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并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相应的药物,以改善或恢复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从而达到使其阴阳气平调的治疗目的。

上一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