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与中医
发布时间: 2022-11-19
一、什么是阴阳
什么是“阴”和“阳”呢,据《说文解字》解释,阴的意思是“暗也”,阳的意思是“明”也;书中又说,“阴,云覆日也”、“阳,高明也”。大致说来,阴阳二字,最初指阳光的背和向,也指阳光照射的强弱状况。
书中还进一步指出,“阴”可以指“山之北、水之南”。这是什么意思呢?清• 段玉裁撰的《说文解字注》中有解释 “水南山北,日所难及”。如此说来,日所易及的山南水北,便为“阳”了。这就将阳光容易照到和难于照到的地方与“阴阳”联系一起并作了引申。
从上述可知 明亮的、温暖的、大山的南面和河流的北面均为“阳”;而晦暗的、寒冷的、大山的北面和河流的南面均为“阴”。其实,阴阳的含义,远比以上所提及的要广得多。为方便理解,下面从其渊源谈起。
二、阴阳溯源
“阴阳”这一观念的出现,其年代已相当古远了,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即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据传说,伏羲氏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至今学术界仍无定论。一般认为,伏羲氏与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等一样,多是指文明进化阶段中作出过革命性贡献的氏族,未必专指一人。因此,本文暂将“伏羲氏”看作远古时代众多先辈贤哲的化身。
正是以“伏羲氏”为代表的先贤们,在没有文字、靠“结绳记事”的年代里,通过长时期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研究探索,从天文星象、地理山川到飞禽走兽及人世变迁等大量事物及现象中,发现宇宙方物都存在着各自矛盾对立的方面,而且双方不停地消长变化,又共处于统一体中。于是,先贤们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总结抽象出两个相对的基本要素,这就是“阴”、“阳”。例如,自然界的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动与静等;人事方面的男与女、生与死、悲与欢、祸与福等;争斗战事方面的敌与我、攻与守、得与失、存与亡等等。总之,从自然界的星移物换到社会治乱以及人世变迁,都存在着这种“阴阳”的联系。不仅如此,先贤们在深入探究阴阳变化规律的过程中,以广泛联系的整体观思想和质朴而又深广的辩证法方法,总结出万物阴阳变化的基本模式--著名的伏羲八卦。
《周易• 大传》中说;“古者庖羲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纹,舆地之宜,远取诸身,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据考古发现,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文化遗址(属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距今约六七千年)出土过一个彩色陶盆,绘有近似太极阴阳变化的漩涡状花纹图案,花纹组合也呈阴阳相间。而1975年在青海省乐都地区,发现的马厂文化遗址(距今大约4000到5000多年)中,出土过一个彩陶罐,罐身绘有一个裸体人像,呈蹲式吐纳练功之势,其上半身明显为男性,而下半身却为女性(有明显的女性性征)。据分析,这个“男女同体”的人像,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一体”观念和“阴阳互易”思想的反映,也是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的一个体现。由此可见,“阴阳”这一观念的出现,作为阴阳变化基本模式的伏羲八卦的产生,大约在五千年前就出现萌芽了。
在此基础上,经过先贤们长期进行深化和提炼工作,渐渐汇成了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博大精深的易学,并总结出“生生谓之易”、“一阴一阳谓之道”等独到而深刻的哲理。而后世形成的哲学学说--阴阳理论,基本上是源自易学的。
三、简谈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学说,大约成熟于西周后期至战国时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背景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到战国后期,还形成了专门的学派“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对阴阳学说大加发挥、渲染,当中免不了种种穿凿附会,虽然使阴阳学说得到发展和传播,并促成阴阳学说与五行理论合流,但同时也为之涂上浓厚的玄秘色彩。至秦汉时期,经过统治者改造利用,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进一步成为宣扬庸俗历史循环论,荒涎谶讳迷信神学的工具。
总的看来,以易学为导源而发展起来的阴阳学说,对我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建筑学、养生学以及道德伦理思想、社会组织形式、民族心理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成为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大厦的支柱之一。阴阳学说把活动的、上升的、外在的、明亮的等归为阳的范畴,把静止的、下降的、内在的、黑暗的等归为阴的范畴。阴阳学说高度概括了事物的矛盾属性,通过阴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为消长,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向,因而可以灵活地含赅无穷的内容。古代的医学家们正是在吸收借鉴阴阳易理的基础上,建构出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医阴阳理论。
四、简谈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基础的基础。在中医史上,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阴阳学说。《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了掌握阴阳变化规律是很重要的。
大致地说,中医阴阳理论在分析人体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疾病产生、病理变化、症状和证候的归纳、辩证论治原则、药物的性味归经、方剂加减配伍、治疗、预后、养生调摄大法等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例如,就人体结构而言,外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头为阳、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生理功能而言,气为阳、血为阴;神为阳、精为阴;心火为阳、肾水为阴;清升为阳、浊降为阴。就病理表现而言,高热、狂躁、尿短赤、便秘、舌红绛、脉实浮数归属阳症;畏寒肢冷、怠倦嗜卧、尿清长、便溏、舌淡白、脉虚沉迟归属阴症。
又如,中医最常用的八纲辩证,就是先用虚实、寒热、表里等六纲去审辨患者身体的阴阳盛衰状况和病理表现,然后以由阴、阳二纲统括其余六纲,明察其疾病变化的规律。中医的辩证论治还重视天地阴阳变化与人体气血运行的联系,如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两季要注意补养人体的阳气,秋冬两季要注意保护人体的阴精。
另外,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也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认为 “阴平阳秘”,则百病不生。如果机体阴阳失去平衡,则正常生理、代谢发生异常变化,造成正气(人体抗病能力)减弱,邪气(各种致病因子)乘虚而入,导致疾病产生。《内经• 素问》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所以中医治病求本,从整体出发,纠正因平衡失调造成的阴阳偏差,促使机体康复。而且历代医学家也很强调阴阳之间的有机联系,他们认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旦“阴阳离决”,人的生命活动便告停止。
可见,把中医阴阳学说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很有道理的。中医阴阳学说,是对易学阴阳哲理的创造性发展,经过千百年来的丰富、提高,已渗透到中医药学体系中的许多领域,直到现在,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所以,熟练掌握并运用中医阴阳理论,能执简驭繁,认清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主要矛盾。诚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言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