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养生杂谈
发布时间: 2022-11-19
 长寿研究> > > > > > 首页今天是     

名人养生杂谈

刘惊涛陈娅宁

延年益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从秦始皇命方士炼丹、遣徐福东渡求取长生不老之方,到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再到专述养生的著作如明代胡文焕所辑《寿养丛书》、清代石天基所著《长生秘诀》,直至今天五花八门的养生之道,无不反映出古往今来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纵观古今中外长寿名人的养生之道,似乎可以找到一些共同之处。

一、饮食要清淡。

这里的“清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口味上要清淡,少吃油腻食物;二是食量上要节制,不暴饮暴食。

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活了91岁,在西方人饮食偏重肉类的大环境下,他却偏爱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食,曾经多次修改为他制定的食谱,把其中脂肪含量高的肉食去掉,换上他爱吃的青菜,酒也喝得较少,从不贪杯。这种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从医学上讲也是有道理的,素食的纤维素较高,除了可以预防并改善便秘外,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另一个西方人的例子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剧作家肖伯纳,他活了94岁。肖伯纳很注重食品的多样化,饮食粗细粮搭配,以蔬菜为主,他最经常吃的食物是可可菜,黑面包,很少进食高脂肪食物。

毛泽东同志也把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老师徐特立的长寿之道总结为“基本吃素,坚持走路,心情舒畅,劳逸适度”16个字,后来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修改为“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

活到99岁的著名作家冰心和前水利部副部长、百岁老人张含英,都是饮食、生活有规律的典型例子,每天什么时候吃饭、吃多少、吃什么都是极有规律的,张含英除饮食外,生活也极有规律,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定的,甚至达到了每项活动结束,不用看表就知道几点的程度。

二、心境要平和。

保持心境平和有利于长寿同样有医学道理,心境平和,就可以降低舒张压,让心跳变慢,长时间坚持下来,因血压飙高而引发心脑血管病变的机率自然就会大幅度降低。

“没有秘诀,我一向乐观。”这是1984年10月,小平同志在回答原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请教他有何“长寿秘诀”时的答复。他还经常说“天塌下来,我也不怕,因为有高个子顶着。”

俗话说,乐观者长寿。众所周知,邓小平在政坛三落三起,历经磨难,家庭成员也屡遭不幸,但他在逆境中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主义情绪,这无疑是他得以长寿的重要原因。

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是乐观长寿的典型例子。郑板桥虽一生坎坷,历尽沧桑,但始终以乐观的心情对待。甚至在因荒年为灾民请命而被罢官后也并未因此耿耿于怀,失意沮丧,而是毅然返回故乡,寄情于山水,纵性于诗画,快乐地度过了晚年生活。

活到106岁的宋美龄曾经向国民党元老张群先生请教过他的养生哲学,张群说他身体好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因为“心宽”,宋又问张群如何才能做到心宽体健,张群说 “我的心宽养生,就是永远保持心情的愉快,不让自己不愉快,也不要让别人不愉快,只有这两个原则做到了,心情才会好,心情好了,也就是心静了;只有心静的人,才会长寿的。”不知道宋美龄是不是听取了张群的经验才得以长寿。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他的《养生无术是有术》中曾写道 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秘诀。我回答是没有秘诀。我有一个三不主义,这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季老的不嘀咕首先是指不要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此外就是心中不要老是存着事,凡事要想得开。人进入老年,身体很容易出毛病,很多老年人也是经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哪个地方失灵,因此经常嘀咕,有时真有可能被自己的嘀咕“吓”出病来。此外要乐观,要达观,心胸要放得开,季老的一生也有坎坷,有时甚至遭到非人的待遇,如果不是思想达观,很难活到今天,更不要说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钱钟书、杨绛夫妇也是一对有名的文人寿星,他们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心胸宽广,乐观处世。在文革期间遭遇非人的待遇时,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互相支持,并且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终于等到拨云见日的一天。他们的文字也是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即使是叙述文革岁月的作品,提到迫害他们的人时,也没有强烈的措辞,反映了他们平和的心境,宽广的心胸。

以110岁高龄无疾而终的诗人、书法家苏局仙,一生也遇到不少艰辛、困苦,但他“一是把烦恼的事坚决丢开,不去想它;二是最好和孩子们一块玩一玩,他们的童真会给人带来快乐、消除烦恼;三是照一照镜子,看看自己暴怒的脸有多丑,不如笑笑,苦中作它几次乐。”正是有了如此好的心态,老人才在期颐之年做出了死后捐献遗体的决定,并且在接受荣誉证书时,即兴赋诗道 “皮囊原似春蚕脱,亘古谁能永保存。气尽即交医士手,千刀万割便超生!”如此豁达的人生态度,怎能不长寿!

三、要多运动。

这个“运动”包括身心两方面的运动,既是指身体的运动,又包括脑筋的运动。如果不注意活动脑子,记忆力容易衰退,还会引起脑部疾病,所谓脑不老,人不老。

小平同志喜欢体育活动,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他都喜欢。他不仅喜欢欣赏体育比赛,而且亲身参加体育活动。除了足球、棒球、排球外,他还喜欢游泳,尤其喜欢在大海里游泳,是一名游泳的高手。1983年,小平同志以八旬高龄在东海之滨的棒槌岛下海游泳,90多分钟里一直未上岸休息。1979年,小平同志携全家步行登黄山,三天时间里,这位75岁的老人不要别人搀扶,一步步地走上顶峰。1959年后,小平同志遵从医生的建议,开始散步锻炼,此后形成习惯,每天都要散步,从不间断。除了体育锻炼外,小平同志还注意脑力锻炼,他酷爱打桥牌,认为打桥牌是管理国家大事之余最理想的消遣活动,他的牌艺精湛,就连那些与他交过手的行家都由衷地赞赏他的桥牌水平。“我打桥牌,证明我脑筋还清楚。”正是因为身心不懈地锻炼,小平同志年过耋髦尚思路清晰,在南巡之后,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又迈进了一大步。

前文所述毛泽东同志总结徐特立老人的长寿之道,其中就有“坚持走路”。徐老享年91岁,是他同龄人中屈指可数的寿星。他58岁参加长征,靠双脚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征途。徐老锻炼身体的主要方法是走路。他善长走长路。徐老曾讲过,“人人有腿,人人会走路,可是并不是人人能做到每天走路,把它当作健身的锻炼方法”。而走路锻炼又有方法,“走路要用劲。‘座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走路要象一阵风。走路,要用腿劲,也要用手劲,用全身的劲。走路时要两臂摆动,有时也可以把手背在背后,挺起胸,练练各方面的劲”。由此可见,长寿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方法也不难,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季羡林先生虽然主张“不锻炼”,但是他“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那种‘锻炼主义’”,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养生“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因此,季老90高龄仍笔耕不辍,每天坚持读书写作,并且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总之,综合以上长寿名人的养生之道,可以看出,要想延年益寿,首先饮食要清淡,不能暴饮暴食;其次,心境要平和,心胸要宽广,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最后,要多动脑勤锻炼。如果做到这三点,长寿就不再是梦想,很快就会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老龄委办公室)

    Copyright2004―2008www.changshou.org/AllRightsReserved版权所有[中国]湖北长寿文化研究所钟祥市长寿研究会[鄂ICP备05009746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