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疾病诊疗)
发布时间: 2022-11-19
[概述]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当杆菌由口腔进入后,部分在胃中被破坏,释出的毒素被吸收入血液,并通过大肠粘膜排出,引起粘膜损害。进入肠道的致病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破坏作用,引起炎性病变。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粘膜充血、水肿以及弥散性淋巴结增生。慢性期主要为溃疡性病变、肠壁增厚、溃疡粘膜增生等。急性者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慢性痢疾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或以痢疾症状为主,或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肠粘膜病变经久不愈、持续排菌为主。痢疾中医称为"肠湃"、"滞下",主要病因为感受湿热疫毒,内伤饮食所致。疫毒与湿热互结肠中,致使气血阻滞,湿郁热蒸,气血与暑湿热毒搏结,化为脓血而为痢疾。病程绵延,损及脾肾,则成久痢。

[诊查要点]

(一)急性痢疾

1.多见于夏秋季,有痢疾接触史和不洁饮食史。

2.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

3.常伴有恶心、呕吐,严重者明显失水、血压下降。

4.左下腹压痛。

5.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6.血象有白细胞增多,以中性多核细胞为主。

(二)慢性痢疾

1.多由急性菌痢迁延而来,病程在2个月以上。

2.表现为反复急性发作,或持续慢性腹泻

3.大便经常或间歇带粘液脓血。

4.病程后期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

5.少数病员可无明显症状或体征,但大便培养反复阳性。

(三)信息探测

耳穴病经口 大肠、小肠、胃。

经穴病经口 中脘、天枢、上巨虚。

[信息治疗]

病例1王XX,女,68岁,1989年7月8日初诊。腹痛、泄泻2天。腹痛伴里急后重2天,泻下脓血稀便,泻后痛减。昨日加重,痛泻达20次,伴发热恶寒、心烦口燥、脘痞纳呆、肛门灼热等症。粪便化验检查 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体温39.5℃,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 细菌性痢疾(湿热型)。治则 清热利湿,消积化滞。

病经口 上巨虚(经)。操作 每日治疗1次,每个病经口治疗20分钟,予疏密波。

结果 治疗期间病人自觉腹部发热,次日症状即轻。经5次治疗后里急后重消失,大便转为1次/日,体温正常,大便化验检查阴性。

(齐连英)

病例2刘X火,男,46岁,工人,1989年7月8日初诊。腹泻伴里急后重3天。3天来,大便增多,初为水样便,次日转为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即泻,泄泻次数达20次之多,时伴恶心,畏寒发热,乏力,纳呆、小便短赤。体温38.7℃,脉滑数,苔微黄,左下腹压痛阳性。大便培养出福氏杆菌。

诊断 细菌性痢疾(湿热型)。治则 清热利湿,消积化滞。

病经口;上巨虚(经)。操作 每日治疗1次,每个病经口治疗20分钟,予疏密波。

结果 经6次治疗,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大便培养阴性。

(齐连英)

病例3李XX,男,32岁,工人,病历号11187,1989年8月30日初诊。腹泻伴里急后重3天。3天前饮用不洁生水后出现腹泻、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大便量少,夹杂脓血,伴口渴引饮、神疲纳呆,时有恶心、呕吐,畏寒,不发热。面色无华,苔薄白,脉细弱。T36.5℃,大便镜检 PC5-10/HP,WBC5-10/HP。

诊断 细菌性疾痢(寒湿型)。治则 健脾祛湿,温中散寒。

病经口 大肠(耳)、小肠(耳)、胃(耳)。操作 每日治疗1次,每个病经口治疗15分钟,予疏密波。

结果 次日复诊,腹泻止,食欲改善,精神转佳,仍感腹部不适;经3次治疗痊愈。

(杨海霞)

病例4董X,男,11岁,学生,病历号87374,1989年9月1日初诊.腹泄伴里急后重1天。昨日因进食不洁水果而发病,腹泻伴腹痛、里急后重,泻后痛减,时有恶心呕吐,自觉肚脐周围发凉,畏寒喜暖。大便为脓沫,肉眼未见有血。T37.5℃,大便镜检WBC4-12/HP,PC5-8/HP。

诊断 细菌性痢疾(虚寒型)。治则 健脾温中,调和肠胃。

病经口 大肠(耳)、小肠(耳)、胃(耳),中脘(经)、天枢(经)。操作 每日治疗1次,每个病经口治疗15分钟,予疏密波。

结果 经治疗10分钟后患儿即觉腹部发热,有明显舒适感。经2次治疗痊愈。

(杨海霞)

按大同铁路医院齐连英、杨海霞共治疗痢疾52例,痊愈48例(92.31%),有效3例(5.77%),无效1例(1.92%)。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