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与百白破疫苗
发布时间: 2022-11-19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与百白破疫苗-儿童免疫发表日期 2008-8-10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气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主要感染婴儿。百日咳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阵发性咳嗽,带有吸气性尾声或呕吐,易合并肺炎和脑炎,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表现为咽、喉等处充血、肿胀,并有灰色假膜形成以及由白喉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  破伤风是一种创伤感染性疾病。在皮肤创伤后,存在于土壤、锈铁等处的破伤风芽胞进入伤口;破伤风芽胞在坏死组织内由于氧气的消耗,转变成破伤风杆菌并产生破伤风毒素,侵犯中枢神经,以致肌肉痉挛,运动失调,造成破伤风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症状;最后可因窒息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接生者手不清洁(不洗或洗不干净),断脐用的器械(如剪刀等)和结扎用的敷料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或消毒后过期失效,使新生儿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发病。因为一般在出生后7天发病,故俗称"七日风"。由于推广新法接生和育龄妇女的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已经大幅下降,但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孕妇常因违原计划生育政策或经济原因而到地下诊所或在家用旧法接生,成为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人群。

疫苗简介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比例配制而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目前使用的有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吸附百白破)和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类混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接种对象 3月龄至6周岁的儿童。接种方法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规定,新生儿出生后3足月就应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第一针,连续接种3针,每针间隔时间最短不得少于28天,在1岁半至2周岁时再用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针,7周岁时用精制白喉疫苗或精制白破二联疫苗加强免疫1针。吸附百白破疫苗采用肌内注射,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或臀部外上1/4处。免疫效果百白破疫苗经国内外多年实践证明,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有良好的预防效果。目前一般认为对破伤风、白喉的免疫效果更为满意。对破伤风的预防效果最好。使用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或用破伤风疫苗2针免疫后,所有被接种的血清中抗毒素都可达到保护水平以上,抗体可维持10-15年时间,保护率可达95%以上。对白喉的预防效果也较为理想。使用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或用白喉疫苗2针免疫后,约90%的人血清中白喉抗毒素可达到保护水平。如在1.5-2周岁再加强免疫1针,抗体可维持5年以上。百白破疫苗对百日咳的预防效果曾有过争论。但据一些资料报道,在完成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1个月后,血清中的凝集素抗体可比免疫前增长20倍以上,其保护率可达到80%左右。1.5-2周岁再加强免疫1针,抗体至少可维持2-3年。接种反应及禁忌接种反应百白破疫苗接种的一般反应,主要来自百日咳所含的菌体成分。接种未吸附疫苗12-24小时,局部可有红肿、疼痛、发痒,个别人注射后注射侧腋下淋巴结肿大;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注射局部可形成硬结或无菌性脓肿。偶见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反应主要是出现微热,尤其是接种未吸附疫苗更为常见,但接种后48小时可恢复正常。在发热的同时还可伴有倦怠、嗜睡、烦躁不安等短暂症状。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也主要与疫苗中的百日咳成分有关。极个别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或惊厥、抽搐、尖声哭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是,这类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并不影响免疫接种方针的推行。

禁忌症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病、癫痫等或有既往病史者,以及属于过敏体质的人不能接种;发热、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应缓种。接种第一针或第二针后如出现严重反应(如休克、高热、尖叫、抽搐等),应停止以后针次的接种。

注意事项⑴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如出现摇不散之凝块,有异物,安瓿有裂纹,疫苗曾经冻结,标签不清和过期失效,不可使用。⑵注射后局部可能有硬结,可用热敷逐步吸收。注射第二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⑶应备1 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

运输及保存百白破疫苗运输和保存的最适宜温度是2~8℃,严防冻结。一些研究表明,百白破疫苗冻结后能使吸附于蛋白分子表的氢氧化铝解离,形成铝盐结晶,会降低免疫效果,同时增加接种反应。因此,曾经冻结的疫苗不能再使用。为了防止冻结,百白破疫苗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不能直接接触冰箱内壁和冰排。

相关文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