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炒作中药不良反应
发布时间: 2022-11-19

  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无妄之灾?不久前的一段时期,舆论曾对中药之不良反应大加攻伐,势如潮水,影响甚至波及海外。但少有人知道,它由一起只涉及一种中药产品的普通官司而起,其演变也甚为蹊跷。

  舆论潮是如何涨起来的

  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一起只涉及到一种中药产品的普通官司,最终波及到整个中药产业,并引发了对中药的强烈不信任。不久前的一段时期,一向被认为安全低毒的中药突然遭到几乎来自国内大小媒体的质疑,矛头直指中药的不良反应。

  7月2日,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龚女士到当地法院,状告云南盘龙云海药业公司,认为其生产的排毒养颜产品说明书里没有注明“不良反应”,侵犯了其知情权。

  根据后来的报道,龚女士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已有数年。服用初期,即有腹胀痛和经期不良反应。停药以后,不良反应虽然不治而愈,但却出现继发性便秘。医生估计,其长期服用的排毒养颜产品中的大黄可能是元凶。

  在查阅有关资料后,龚女士得知,大黄性味苦寒,不能久服,否则会导致便秘。龚女士认为,对于服用大黄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生产厂家不可能不知道,但却不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上标明,侵犯了自己知情权。

  事后,据盘龙云海总裁陈国云说,公司在得知公司被起诉后,曾希望联系到这位女士,打算组织一些专家对其病情进行详细诊断,但是没能找到她。

  首先对此事作出反应的是中国青年报。7月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报道《一场官司戳中药品管理法规软肋―――中药为何不标明“不良反应”》。报道内容比较客观,从这起官司入手,对当前中药不标明“不良反应”的现状及原因作了分析。同日,天津《今晚报》予以全文转载。

  接下来,媒体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大规模报道由此开始,报道内容也逐渐失去了平和。

  7月初至8月底,全国有30多家中央和地方报纸先后登出文章,报道以内容划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称中药有不良反应,报道依据就是根据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二是养颜类中成药不宜长期服用。其来源是新华社的一则电讯稿。

  到了9月初,中医药界人士认为事态已逐渐平息。但9月下旬,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再次升温。9月22日,对中药的指责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仅一天之内,国内就有75家报纸再次炮轰中药的不良反应,内容是来自新华社的另一篇电讯稿。

  报道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1994年至1999年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致命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而据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1993年-1999年期间的有关数据分析表明,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中,抗生素占首位,中药列第二位。

  在转载新华社这篇电讯稿时,各种生猛的标题随之出笼,比如《中药安全无毒?错!》、《中药成为不良反应祸首》、《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谁说中药安全无毒》、《中药吓人一大跳》等。

  不是中药,倒是这些标题能吓人一跳。即使平和一点的媒体,也是语重心长地告诫读者 中药毒副作用不容忽视,千万不能乱吃。总之,自神农氏尝百草以来就用于治病救人的中药,似乎一夜之间忽然变成大毒草。

  有些报道也不忘再次提醒读者,排毒养颜类产品不宜长期服用。

  9月22日当天,《美国世界日报》也以“用药不良反应,中药仅次于抗生素”为题,大谈中药的不良反应。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报纸也对此事予以报道。一直在国内媒体中反复炒作的中药不良反应终于闹出了国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