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养生之二
发布时间: 2022-11-19
第三章




调动感官就可以判断体质  
怎么判断体质呢?只要感官系统正常就可以判断。中医判断体质、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散发信息。如果有健康的脏腑气血,必然就会有相对健康的外形;如果脏腑功能、气血失调于内,就一定会通过五官、皮肤、形体、情绪反应在外,自己也会诉说“我生病了”。如何捕捉生命信息、倾听脏腑声音?就是“望、闻、问、切”。 中医在望、闻、问、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一个真正的中医应该感官非常发达、敏锐,即眼神准、听觉灵、嗅觉敏、手的感觉敏锐。中医养生也好,治病也好,强调因人而异,即所谓辨体施养,辨证施治。中医所有诊疗思路、方药和方法,都是与“辨体施养、辨证施治”接轨的。辨体、辨证、感知差异的基本方法就是“望、闻、问、切”。如果一个医生丧失了对望、闻、问、切的敏锐感觉,就非常妨碍他对人体的分析和认识,妨碍对疾病和证候的判断,直至影响到方法、方药的选择。所以中医医生应该把自己的感官锻炼得非常敏感,只有这样才会对古书上所说的一些很细微的症状、很独到的观察有所理解。要想确认自己是什么样的体质,就要把自己的感官调动起来。简单地学习一些“望、闻、问、切”的原理和方法,让自己和自己的生命对话。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些都是医生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虽然有病要去医院看医生,但是我们也要尽量学会观察、感知自己的生命。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能够懂得一些中医思维、方法,将会在生活中更有的放矢地保养身体,预防疾病。更何况中医的许多方法较为安全,不需要什么花费,又有较好的可行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群体体质、易感疾病一定与千百年来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中医就是中华民族的个性化医学,而且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中国人都知道虚、实、寒、热的基本意思,都知道喉咙疼痛、牙痛、口臭、口疮、尿黄、便结是上火了;头痛、怕冷、痛经、腿痛腰痛是受寒了;西瓜、苦瓜、黄瓜性凉;荔枝、龙眼、樱桃性热。中医就在生活中,并非那么高深玄乎。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人,就应该了解学习一些中医辨别体质的简单方法,了解自身,指导养生。下面我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怎样去观察。一、望体质总是有其外在表象  看形体 胖多痰湿,瘦则多虚 “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所以形体很肥胖,基本可以判断是痰湿体质。胖人确实多数是痰湿体质,虽然有一些报道说,肥胖的人也有是阴虚体质的,但是就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单纯性肥胖属于阴虚体质的非常少。因为阴虚体质和肥胖的发生机理是反着的,阴虚内热就消耗多,所谓有口福,怎么吃都不胖,“浸油缸都不肥”。我常开玩笑说,可能是细胞线粒体特勤奋吧!而肥胖的机理正好是反的。形体肥胖分两种 如果摸上去肌肉结实,行动灵活,体重并未达到肥胖标准,只是超重,这种人多数是平和、湿热、痰湿体质,气虚不明显。如果很慵懒,动作拖泥带水,走路拖拖沓沓,经常一屁股坐那儿,整个人显得沉重倦怠,这种人多数是痰湿间夹阳虚或气虚体质。形体消瘦,体重不达标,皮下脂肪又少,基本上是虚性体质。如果瘦而肌肉松软,脸黄,说话气若游丝,语声低怯,以气虚体质为主;如果精瘦结实,灵活,精力不错,通常是阴虚内热体质;如果形体干瘦,面色口唇发暗,皮肤干燥,舌质紫暗,多数是以瘀血体质为主。看神气 静多偏虚,钝则痰湿  “无热不生烦”,体内但凡有热,不论实、虚,比如湿热、阴虚内热、阳虚上热下寒等,神就容易兴奋、躁动、波动。如果气虚、阳虚,神多数偏于安静、消沉,甚至抑郁。如果痰湿多,就会反应迟钝,思维动作缓慢。气郁、瘀血体质则看上去会比较郁闷、不开心、不开朗,也会有抑郁。有的人身体就像一个症状感觉放大器,稍有不适即周身痛苦,如临大敌,草木皆兵,全身上下一遍检查,结果往往问题并不大。这种患者通常敏感多疑,既容易心神不定、焦虑不安,又容易钻牛角尖、难以自拔,常见于女性虚性体质者。对于这种患者,医生的交流技巧特别重要,要令其安静一些、“迟钝”一些。有时医生面对病人,也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医生选择适当的语言语调,热烦的令其安静,消沉的令其提劲,郁闷的令其舒展,过度敏感的令其适当“迟钝”。这样患者会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治疗的顺应性也会好许多。看面色 暗多瘀血,白则虚  中国人是黄种人,正常面色应该是黄而有光泽,透出少许血色。当然,肤色有深浅,不论白皙还是黝黑,都应该有光泽。面色萎黄,即黄而没有光泽、血色,是血虚;皮肤黄而油腻,多为湿热;面色、口唇发暗,月经前或受寒、失眠时常出现黑眼圈,多是瘀血体质;面色白而缺乏血色、没有光泽,是阳虚。看舌象 红则多热,苔厚则湿  舌象比较能够反映人体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舌体大小、舌质颜色。舌体胖大,又淡又嫩,质软的,说明是虚性体质,阳虚、气虚常见;舌体胖大,很红,是热性体质,一般食欲旺盛;感觉舌头明显胀大,舌尖红赤,吃东西时好像要咬着舌头似的,说明是吃多了热性东西或者吃得太多了,容易生口疮。舌体瘦小、色淡而萎软,是气血虚;舌体小,但是很红,舌苔也不多,是阴虚或者有内热;舌体颜色发紫发暗,或者有瘀斑瘀点,是瘀血。舌体边缘经常有牙齿痕,是气虚。舌苔经常很厚不退,不是湿热就是痰湿;如果没有舌苔,是阴虚。舌苔很厚腻时不要进补,少吃肉;舌苔发黄时,多喝水,多吃些清凉的水果;舌体变得很胖大似乎塞满口腔,要注意减少饭量,让肚子稍微有点饥饿感,少喝水少吃咸;舌头出现明显齿痕时,说明疲劳,身体需要休息了,可以适当进补。看眼睛 无神则虚,浑浊多湿 目光炯炯有神,那就是偏于热性或者平和体质;目光无神,是虚性体质,气虚、血虚、阳虚都会出现。眼睛巩膜上面经常有脂肪沉淀,或者常年有很细小的血丝,看上去比较浑浊,多见于瘀血、痰湿和湿热体质。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上热下寒的阳虚体质,也会见到浑浊的眼睛。二、闻耳和鼻也是判断工具 听声音 有无中气,最为重要 声音轻浅,没有中气,是气虚;声音底气足,中气足,通常是痰湿或平和体质。闻味道 异味较大,非热即湿 经常汗味、体味特别大,是痰湿或湿热。经常有口气,提示内热、有积滞。痰湿、湿热、阴虚内热、上热下寒的人容易出现口气。三、问最直接的判断方式。问二便 尿黄多热,便烂脾虚  经常小便很黄,说明体内多热;喝了水就要去厕所,夜尿又多,这是阳虚;每遇精神紧张则小便频数或经常因为要不要小便而心神不安,常见于气郁、气虚的女性。如果小便深黄发红、淋漓涩痛则要到医院及时检查治疗。长期大便量少干燥,可见于阴虚、气虚。大便经常烂而不成形,可见于气虚、阳虚、痰湿。如果经常大便干结或粘腻、味道臭,小便黄,这是典型的湿热体质。遇到精神紧张就会大便烂的是气郁体质。还有的人平素大便很好,但是稍微吃一点不干净、太油腻等食物,就很敏感,马上会拉肚子,这并不是坏事,不能说是脾胃虚弱,反而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保护,据我自己的观察,这种人虽然不是很强硕,但是往往身体素质还挺好。问情志 敏感多虚,压抑多郁
凡事思虑过多者,多为气虚、血虚、气郁;容易伤感悲忧者,多为气虚、阳虚;七情难以舒展,内向压抑者多是气郁;容易惊恐不安者多是阳虚、气虚。问家族史 痰湿体质要小心

妈妈或者爸爸是痰湿体质,中心性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要小心,很可能你也是痰湿体质,要早早地扼制痰湿体质明显的偏颇。体质偏颇以后,会慢慢走父母这条路,得高血压糖尿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要尽早预防。先天因素、家族因素对于体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遗传,一方面可能是家族内部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养育后代的经验造成的。问寒热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畏寒怕冷、耐夏不耐冬、常年手脚发凉,尤其到了冬季手冷过肘和足冷过膝、睡不热被窝、身患每遇寒冷则发作或加剧的慢性病者,基本可以判断是阳虚体质。 怕热、耐冬不耐夏、四肢温暖,尤其到了夏季手心脚心发热,喜欢吹空调喝冷饮者,是热性体质。还有的人尤其是女性,冬天怕冷,夏天怕热,不耐寒热,一冷就穿很多,一热就喝冷饮吹空调,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差。据我的观察,这种人似乎情绪不稳定波动大的居多,常见气郁体质、气虚体质。素体血虚的女性也会见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但是通常都伴有头晕、心悸、多梦、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的血虚表现。 问汗液 汗出重要,过汗则虚  汗是水谷精微在阳气的蒸腾下气化生成的。正常汗出是耗能散热的过程,对于调节体温、能量代谢很重要。少汗或无汗,能量代谢就会缓慢不畅通,闷在里面,内生痰湿、郁热、湿热。汗出太多,比如白天不活动汗出(自汗)、晚上入睡后汗出(盗汗)都不正常,见于气虚、阴虚体质。汗少或无汗,又能吃的人,肥胖往往在所难免;而自汗或盗汗,又胃口差、饭量小的人,消瘦、失眠、健忘、心慌就会出现。有的人很容易出汗,吃饭、喝茶、运动、天稍热会出汗明显,不喜欢空调,可见于平和体质、偏于气虚体质者,这种人往往身体素质不错,情绪也较为稳定平和,也不容易发胖,因为能量代谢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汗出畅通,内热容易发散出去。运动、热食、热饮、天热时,比别人明显汗少者,通常见于气郁、湿热、痰湿体质,少汗无汗会令人容易发胖、肿胀、闭经、烦躁易怒、生痤疮等。因为能量消耗少、水液代谢不畅、内热散不出去。问经带 经宜规律,带忌多黄  经常性的月经量偏少、经期延后、色暗、痛经者一般多见于瘀血、气郁体质;经常性月经量多、经期提前、色鲜红则以热性体质居多;月经颜色淡红,多是血虚、气虚体质。白带长期偏多,色白,伴有容易疲倦者,多是痰湿、气虚、阳虚体质;而带下色黄,阴痒者,多是湿热。 四、切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  如果对中医感兴趣,大家可以学一学脉象的基本知识,对判断自己的体质很有帮助。医学要从医生的手中解放出来,走向大众。切记要在平静状态下切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就说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即诊脉通常以清晨时间为好,因为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也没有吃饭,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出有病的脉象。脉象有力,节奏整齐,说明身体状况好,最起码反映心肺功能好;如果半天还摸不到脉,好不容易摸出来了,很细,若有若无,那就是虚性体质;如果脉象细,胃口又好,就很容易发胖。脉象似一根直直的琴弦,叫弦脉,也叫肝脉,意味着肝脏功能不调。要注意呵护好肝脏,否则容易形成或者加重瘀血体质和气郁体质。在平静状态下,脉象比较快,是有热(实热或虚热);脉象明显慢,是阳虚。养生不是养老,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对疾病的治疗。养神修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顺势,保护环境,是养生的四大基础,如果没有这几个基础,养生无从谈起。
第四章养生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  在讲体质养生之前,有必要简单说说什么是养生。养生是不是就是饮食清淡、加强运动、戒烟限酒、开心快乐呢?是!也不是!养生包括上述内容,但是远远不够。中国养生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医家等,由于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有所差异,各养生流派的理论观点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侧重,但是都重视心神呵护、德行修养。这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先贤圣人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了精神情志(神)对于躯体脏腑的重要作用吧。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生命就是形、神完美的有机结合。养生虽然应该形神俱养兼调,但养神、安神始终是养生第一要务。饮食清淡、进补、服食保健品、瑜伽气功、运动锻炼等是养形,生命借由躯体形态存在。神就像生命航船上的舵手,有了舵手,船才能前进。不合格的舵手驾驶的船一定是摇摇晃晃的,坐着会不舒服,而只是修理船上的机械零件肯定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怀揣一颗躁动、功利、急切、迷茫的“聪明心”所进行的一切养形活动,不是真正的养生,基本是瞎掰。如果一个人七情适度,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不敏感多疑,就算生活简单贫困,不能吃保养品,不能进健身房,不能住花园豪宅,不能享受高端优质的医疗资源,也可以享有良好的生命体验,尽享天年。这是没有成本的天然养生,不是养生胜似养生。所以,学习体质养生,务必先安抚心神,调整心态。俗语道 “能和清楚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要做养生的清楚人、明白人,才能学到真谛,拥有大智慧。
 一、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  简单来说,养生就是对生命的保养。生命航船行驶在时间的河流中,要经常维护,小心保养。养生是在深入、客观认识宇宙、自然的基础上,来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使人们顺应规律,对生命活动进行顺四时、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节房事等保养、维护,优化生命体验,促进身心健康,修养德行,减少疾病。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生存智慧。养生就是遵循生存之道,掌握生存之术。“道”“术”相合,缺一不可。有“道”乏“术”虚,重“术”轻“道”俗,“以道御术”,才是真正养生。学习养生,需要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才不会学些皮毛,做些买椟还珠的傻事。笔者基本上是成长于文革十年,文革开始进小学,文革结束出高中,满脑子不传统、不文化、不文雅,幸亏中医有医古文这门课程,稍微补充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但还是相差太远。所以,这本书,充其量只能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上工、中工、下工分别代表不同诊疗水平的中医,最高明的医生谓之上工。上工最擅长治未病,“治未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养生,让人少病、不病,见微知著,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生命保养与疾病治疗在中医里是平分秋色的,在中医发展的早期甚至更为重要,即使现在也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最大标志。高明的中医应该在诊治疾病的同时,很善于给予患者具体、到位的养生指导,而不是泛泛的“注意休息、要开心、吃清淡点”。上文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是以道御术的养生,而“今时之人”是恣情纵欲的害生。由此可以看出 养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观,一种世界观,不单纯是医学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生命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与能力,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老年才重养生已为时过晚,养生不是养老!有人说,《黄帝内经》是教人不生病的书,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书中关于养生的教诲很多。最能说明《黄帝内经》基本思想的就是这句话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如果现代的中医生或西医生拥有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就会涌现出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名医大家。如果在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科研中体现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可以说医学从此踏上了真正智慧科学的“以道御术”的阳关道。
  二、养生有四大原则  养心修德心主神,神在中医分为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
  广义之神就是反映于外的整体生命现象,比如气机的升降出入,还有吃喝拉撒、呼吸心跳、思维情绪、体态动作,综合起来表现于外,一看就是一个大活人。狭义之神是指精神、思维、意识、情感、性格等。“心主神”,包括广义和狭义之神,但主要是指狭义之神。生命体验大多数是精神情感体验,虽然躯体病痛也会造成生命质量的下降,但是与生俱来的生命之苦则主要来自精神情感体验,令生命充满痛苦,使生命质量下降。《黄帝内经》说 “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持续的不良精神情感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严重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病痛,比如感冒、肝炎、胃病、月经病、头痛、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
生命形神的痛苦均和神有关。因此,在养生中养神始终重于养形,就算是治疗疾病,调神也很关键。中医有“病有十不治”的说法 “操欲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师巫祷赛,广行杀戮,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药而涤肠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十也。”十不治中,竟有七种为神不调,实际上,剩下的几条,也是不良心态指导下的行为。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即养生之根本。心神旷达安怡,体貌自然安详舒泰。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人生境遇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造化。无心神呵护,养生免谈。很多人觉得养生很难做到,效果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就是因为心神没有安抚好。养生先养心神,养心神要先修德行。德行好,犹如土地广袤,基础坚实,可孕育万物,能承载轻重。心神要清、静、安、平、适度,没有广袤坚实的大地,是绝对结不出这个正果的。清、静、安、平、适度很难做到,是生命难以承载的,必以“厚德”承载方可。厚德载物、厚德载术、厚德载福、厚德养生。德以润身,大德必得其寿。可以说是 养生养德,并无二术。什么是德呢?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
“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
我是这样理解思考这句话的 面对天地自然万物怀揣一颗同理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由己推人及物。这样你自然就会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惜一粥一饭、爱护一丝一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救弱、尊老爱幼。有了这些德行,养生、养心的“器”、“术”就容易做到,而且会显得非常贴切自然。养生的过程实际是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求人不如求己,自我完善最重要。官员提拔上任前,除了必要的政治、历史、管理、政策、法规方面的学习,要是能在干部学校、党校学习一下养生也会很有教益。试想每一位干部都怀揣一颗淡定、客观、稳重的心,拥有整体的思维,具备长远的目光,充满着生存智慧,对干部官员自身就是一种真正的关心爱护,让他们既能借用养生的大智慧去工作,又能用养生的方法保护身心,而不是一味地考核,一旦行差踏错就一脚踢开,一旦退位下岗就万念俱灰、身心疲惫、满身病痛。我虽然不是官员,但是我的患者、亲戚、朋友、同学中不乏企业家、干部,看着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内心紧张压抑,我是很同情他们的,我会建议他们多看看学学养生学。多学学养生,贪官可能也会少一些。因为我自己在长期的养生学习和教学中,慢慢从内心深处淡化了名利,得到很好的生命体验。将心比心,淡化名利,自然就会干些于己于人于国都好的事情,而不是急功近利,损公肥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太阳照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间水气升降循环,引起增温、降温、刮风、下雨、潮湿、干燥等大气现象,雕刻了地球上的山川、河流、高原、盆地,形成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才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在年复一年的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中,完成生长、发育、壮大、成熟、死亡的。这就是“道”!
“大道至简,天何言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议。春暖花开,小鸟欢唱;夏月蝉鸣,荷花飘香;秋季明月,落叶缤纷;冬寒下雪,草木萧条,就是“道”在倾诉。
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更遑论环境破坏或污染引起的疾病,从根本上说,就是天人不和谐,不是你违背自然,就是自然容不得你。人生于天地间,必须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何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四季转换、花开花落、播种收获、冬眠觉醒都是阳气于地球升降出入的结果,生命的本质就是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春夏人体阳气以升发出表为主要趋势,这个过程谓之“阳”。秋冬人体阳气则以潜藏入里为主要趋势,这个过程谓之“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是 春夏,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升发(阳);秋冬,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潜藏(阴)。要顺势而为,“顺气而养”,不要和自然唱反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结合现代生活,可以这样理解上述经文 春夏养阳 春天应衣着宽松,头发蓬松,不宜穿紧身衣裤或头发紧扎;多些户外活动,比如放风筝、踏青等,多做舒张抻拉筋骨关节的运动,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吃些韭菜、香菜、香椿、荠菜、春笋、春茶等春季应时之品,少吃寒凉、温燥、腻滞难消化之品,最忌讳郁闷不解。夏天不可过度使用空调,确保每天汗出;夏月气血外浮,脾胃虚弱,外强中干,伏阴在里,尤其不可多吃寒凉冰冻之品,“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温暖脾胃,夏季常吃的凉拌菜中可以多放些生姜;腠理疏松,毛孔开张,应避免虚邪贼风、穿堂风,尤其不可冷风直吹头顶、脑后、颈椎、肚脐。总之,春夏要使阳气生而勿伐,长而勿亢。秋冬养阴 春捂秋冻,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升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初秋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入秋不宜马上进补,冬季进补,秋垫底,先让脾胃休息好,吃些滋润清淡的饮食,多喝些粥;秋游登高,赏菊望月,收敛心思,尽量平静。冬天不宜早起冒寒运动及大汗淋漓,脚宜暖,头宜凉,早睡晚起,心思尽量沉静安定,适当进补,常吃萝卜。总之,秋冬要使阳气藏而勿亏,收而勿。四季养生,因果相连,环环相扣。春天升发是夏季盛长的序曲;夏季消耗是秋季收敛的必需;秋季收敛是冬季潜藏的前奏;冬季潜藏是春季勃发的根基。
简单顺势  “大道至简”,养生就是顺自然生命之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最能说明养生的真谛,因此,养生也叫顺生。我们生活中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逆生,不合道不顺生,比如 暴饮暴食、饮食过于追求色香味、多吃膏粱厚味、嗜烟酗酒、功利浮躁、恣情纵欲、过度治疗、缺少运动,依赖汽车、空调、电脑、家电,夜生活过多等。很多人一边恣情纵欲,放纵自己,沉浸在高度现代化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却又渴望、追求只有在自然环境及简单生活方式下才能获得的健康、思维和良好的生命体验;肉体感官要享受,头脑精神想清净。很难!虽然有“大隐隐于市”之说,但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一边是快速发展的科技在不断催生出越来越疏离自然的生活方式,一边是现代医学又被逼得不断要研究治疗各种生活方式病,没完没了,何时是头!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谁也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就算能回答,也不能解决。在不丹这个国家,人们生活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原始”天然,朴实简单,幸福祥和,随遇而安,是世界上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多数民众都有良好的生命体验,真是一个养生的“天堂”。我想这可能和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治国思想有很大关系。而有的发达国家,平均寿命虽然长,但是人们活得并不开心,生活方式病很多,自杀率也很高。平均寿命长应该与其医学科学的发达有关,许多人的生存依赖于先进的医疗技术,生存质量并不高,生命体验也不好。画蛇添足,现代生活方式怎一个“复杂”了得!自以为是,现代科技发展怎一个“疯狂”了得!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多做自然人;为了现实生活,适当介入政治经济科技。在思想上、身体上、生活上太追随时代潮流,随波逐流,是很难养生的。要学会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不时地抽身远观。神的“简单自然”很重要。有的人与生俱来心神“简单自然”;而多数人则需要经过一个“幼稚混沌聪明老成智慧糊涂”的心智成长过程;其中多数人的心智在“聪明老成”状态停止成长而定格。“聪明老成”状态下的七情困扰最多,烦恼忧虑不断,最容易催生出各种各样的身心性疾病,也不容易学到养生的真谛,可以说是养生的一个坎儿吧。怎么才是“神”的简单自然呢?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有一句话很经典 “世界本来很简单,是聪明人搞复杂了。”在别人看来,阿甘、许三多等人的成才过程好像很艰难、曲折,但是人家乐在其中,并不痛苦,相反,让这些人浅尝辄止、斤斤计较、专找捷径,他们会不知所措,痛苦万分。我觉得他们的“神”就是简单自然。《论语》中说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大概是心神清净的最高境界了。在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心神简单自然清净应该是 志向专一,思想单纯,乐在其中,心无旁骛,专心敬业。“神贵凝恶乱,思贵敛恶散”。简单自然清净的心才能感知、把握事物运动变化之道,只有掌握了“道”,才能真正成才。很多年轻人渴望成才但是不明白这个根本道理,很是可惜。“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干祖望老中医总结养生是“猴行、龟欲、蚁食、童心”。猴行就是锻炼身体多运动,龟欲就是减少欲望不贪婪,蚁食就是餐餐吃到七成饱,童心就是在糊涂智慧的同时还能保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此外,还可以加上三个规律 睡眠、三餐、二便规律。以上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养生之术,普适于各种体质养生,是养生之术的大基础。做到了这些,就是做到了养生之术大部分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后边的各种体质养生。 保护环境养生基于“天人合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不可脱离自然。 养生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山川、河流、大气、土壤、生物等。生命之毛必附在自然环境之皮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如果千疮百孔、肮脏污浊,会长出好毛吗?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自己,在疏离自然或者备受污染破坏的环境中,养生就是一种奢望,不好理解养生之道,难以做到养生之术。比如,食物都是经过药物激素催生、上色、防腐、增味、强化、高温等精细加工,最后面目全非地放在餐桌上。先不说饮食清淡、五味均衡了,单是想想有毒无毒就够吓人了。 想运动锻炼?到处是污浊肮脏的空气,把这些空气吸入丹田吗?河流污染,水质下降,天天喝这样的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养神修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顺势,保护环境是养生的四大基础,如果没有这四大基础,养生就无从谈起。 嵇康《养生论》中说 “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途,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要明白、自然、坦然地养生,“欲而强禁”、“贪而后抑”则是痛苦的皮毛的“养生”。让我们拭去“躁动迷惑聪明心”上的灰尘,怀揣一颗平和简单的心,轻装踏上中医体质养生之路。 拥有平和体质,一方面可以说是上天的厚爱,另一方面说明个人后天的修为好。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脏腑、气血很和谐,七情适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