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中医处方中的“脚注”
发布时间: 2022-11-19

  中医处方常在药名旁边注有&ldquo 先煎&rdquo 、&ldquo 后下&rdquo 、&ldquo 捣碎&rdquo 、&ldquo 另煎&rdquo 、&ldquo 烊化&rdquo 、&ldquo 冲服&rdquo 、&ldquo 包煎&rdquo 等字样,称之为&ldquo 脚注&rdquo 。

  在常见的&ldquo 脚注&rdquo 中,主要目的有如下几点

  先煎药 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后再与其它药物混合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也需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

  后下药 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大黄等。

  包煎药 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如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溶化服 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烊化服 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需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另煎兑入 一些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

  冲服 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用。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