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一下中药川贝母
发布时间: 2022-11-19

  【药品名称】川贝母

  【其它名称】空草,贝父,药实,勤母,川贝,京川贝

  【药品类别】中药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作用类别】儿科常用药

  【药品功效】1,化痰止咳平喘,清化热痰,润肺化痰,用于阴虚劳嗽,肺热燥咳,虚劳久咳,干咳痰少,咽燥,或咯痰带血等症。

  2,清热散结,用于痰火凝结,瘰疬瘿瘤,疮肿毒,乳,肺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9克,研粉冲服,每次1-2克。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药材同用。

  【药品成分/产地】为百合科川贝母属植物暗柴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so et K. C.Hsia,和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以鳞茎入药。生于高山草地或阴湿的小灌丛下。主产于四川 云南、西藏等省区也有分布。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生物碱,如川贝母碱,西贝母碱,青贝碱,炉贝碱,松贝碱等。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 川贝流浸膏,川贝母碱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此外,西贝母碱还有解痉作用 猫静脉注射川贝碱有降压作用,并有短暂的呼吸抑制,西贝碱对麻醉狗也有降压作用 贝母碱有使豚鼠离体子宫张力增加的作用。贝母总碱有抗溃疡作用。

  【历史资料】《本经》 &ldquo 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一名空草。&rdquo

  《别录》 &ldquo 疗咳嗽上气。&rdquo

  《药性本草》 &ldquo 与连翘同服,主项下瘤瘿疾。&rdquo

  《日华诸家本草》 &ldquo 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丸,含止嗽。&rdquo

  《本草正》 &ldquo 半夏、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善清金 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 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 半夏性速,贝母性缓 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性味阴阳,大有不同。&rdquo

  《本经逢原》 &ldquo 肺受心包火乘,因而生痰,或为邪热所干,喘嗽烦闷,非此莫治。&rdquo

  《本草求真》 &ldquo 痰有因湿因燥之不同,如果肺因火刑,水饮不化,郁而为痰,此痰因于燥者也。脾胃虚寒,水饮停积,窒而不通,此痰因于湿者也。因以燥者,非用苦以泻火,辛以散郁,寒以折热莫治。因以湿者,非用辛以散寒,温以燥湿莫投。贝母味苦而辛,其性微寒,止于心肺燥郁,痰实壅盛,及虚劳烦热,肺痿肺痈,喉痹,咯血吐血,目眩,淋沥,瘿瘤,乳闭,难产,恶疮不敛等证,服之卒能有效。若使因于脾虚而见咳嗽不宁,混以贝母妄伐,其失运矣。盖一宜半夏,一宜贝母。&rdquo

  具有凉肺,泻心,凉心功效。

  名称 川贝母

  类别 化痰止咳平喘药

  拼音 CHUAN BEI MU

  拉丁 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别名 虻、黄虻、贝母、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贝

  药用部位 鳞茎

  药材性状 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ldquo 怀中抱月&rdquo 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 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栽培要点

  产地 四川、云南、甘肃

  采收加工 11~12月间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 微寒 苦、甘 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3~9g 研末,1~1.5g 或入丸、散。外用 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禁忌 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