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岱翰中医抗癌的领军人物
发布时间: 2022-11-19
周岱翰 中医抗癌的领军人物2007年05月09日晶报

癌症,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性命;攻克癌症,一直是世界医学界的宿愿之一。西医在不休不止地破解,中医也在殚精竭虑地探究。而在中医抗癌的征途中,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周岱翰,成了远近闻名的领军人物。

去年4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邀请周岱翰前往讲学,为数百名从事基础和临床工作的科学家介绍中医治疗癌症的原理、经验和最新进展。周教授的两个专题报告《中医药治疗癌症现状评析与展望》和《提高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的治疗方案研究》,成为中医医生破天荒登上国际顶级学术讲坛介绍治癌经验、让世界了解中医的见证。

基层医院打下扎实临床功底

说起周岱翰的中医抗癌研究,也还真有些历史渊源。他196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1968年分配到地处东莞农村的一家皮肤病医院(广东省泗安医院)。医院在东莞水乡,每天有不同类型的病人就诊,周岱翰从此开始接触到肿瘤病人。当时虽然没有经验,但在基层医院的临床磨炼和求知的欲望,促使周岱翰努力探索包括肿瘤病在内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小医院有了些名声,多数病人到省城大医院治疗后又回来看门诊。东莞有不少鼻咽癌、颈部转移癌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皮肤溃烂,渗液腥臭,痛苦不堪。中医辨证认为属阳、热毒,应用清热解毒或祛淤生肌法加以治疗,常常获得较好的疗效。此外周岱翰尝试用清热凉血类中药治疗白血病也有明显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周岱翰想到中药抗癌可能会有独特的优势,于是开始了中医治疗肿瘤的研究。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基层的临床实践,周岱翰在中医内科学和肿瘤辨证论治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1976年调回广州中医药大学,他翻遍学校图书馆、资料库的资料,写出了一些中医治疗肿瘤的学术文章。从1979年开始,作为学校肿瘤研究组组长的周岱翰,便与海内外多家大学的学者共同切磋学术并开展中医临床合作。

20年前提出“带瘤生存”概念

周岱翰说,现代研究认为肿瘤是不能消灭的,肿瘤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伴随出现的一种现象,物种进化中细胞转录出现错误,部分细胞凋亡程序失控,就会过度增长形成肿瘤。

早在20年前,周岱翰就在中国首次提出中医治癌“带瘤生存”的临床特点,并应纳入有效评价的范畴,这对当时一统天下的西医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以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实体瘤疗效评估体系,以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维持一个月以上为“完全缓解”(CR);肿瘤体积减小1/2以上、维持一个月以上为“部分缓解”(PR)。周岱翰在临床一线中常年追踪的一大批晚期癌症病例,经过中医治疗后肿瘤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自觉症状改善,生存时间延长,生存质量提高。

过去20年里,现代医学的抗癌手段不断改善、出新,随着人类基因结构和功能图谱的完成而进入后基因时代,抗癌的理念也不断修正,癌症经历了从“绝症”到“可治疗”到“慢性病”的认识。针对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的偏颇与不足,2000年以美、加为主的肿瘤学者联合制订了《RECIST》标准,新的肿瘤疗效标准注意到部分稳定(SD)病例,认为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就应获得有效的评价,而这些病例就是中医所讲的“带瘤生存”者。

中医特色与循证医学

据周岱翰介绍,中医的特色在于其理论体系中的两大特点,这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即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强调在肿瘤治疗中既看到肿瘤又看到人。辨证论治是运用四诊八纲辨明病因、病机、症候,定出治疗方药,针对不同的肿瘤、同一肿瘤的不同分期、同一分期中的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对于癌症,中医认为属恶疮毒瘤,其病机为“毒发五脏”、“毒根深茂藏”,癌瘤是全身性疾病,身体可见肿块是内脏病变在体表的表现,所以要发掘和学习古人的治癌特技。周岱翰认为,中医的发展还必须在继承古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勇于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周岱翰遵循中医理论和多年临床经验心得,提出了早期治疗宜清热解毒,继而采取滋肾养阴的治病机理。


作者 深圳报业集团驻广州记者吴勇加编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