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异制定中医治癌法则
发布时间: 2022-11-19

对生存质量提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肿瘤病人症状的改善方面,但是,症状的改善只能代表生活质量改善的一个方面,事实上,目前有现成的评价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标准(包括国内、国际),生存质量包括食欲、睡眠、体力、精神状况等多个方面,如果没有严格按照公认的评价标准指导评定,那么所取得的结果不可能全面的。研究的科学性不够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报告很难在国内外权威性杂志上看到,其原因是什么?主要是科学性不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少,临床观察病例样本偏少,协作研究开展不多。展望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实属必要,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加大研究样本,确认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确切疗效过去中医药治疗肿瘤所取得的临床研究结果建立在观察病例较少的基础上,因此不能轻易地对中医治癌的疗效下结论,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协作,在扩大观察病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确认。深入研究肿瘤的证型特点研究证型特点的前提为严格公认的标准,只有在严格的诊断标准下,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有科学性、可比性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加强抗肿瘤机理的研究在疗效已确认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药抗肿瘤的机理研究,否则,应用任何新方法、新指征所得的实验研究结果均无多大实际意义。加强中医疗法与基因组疗法关系的研究癌基因、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初步显示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及抑癌基因的缺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从基因-蛋白质-生理功能-人体症状的相关性角度分析,某些特定基因的调控失常,会产生特定的蛋白质调控失常,而随之而来的人体生理功能失调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也是相对固定的,而那些相对固定的症候群体可以用中医证的概念进行分析,因此,我们有可能将肿瘤病人的证型规律、证的机理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另外,中医认为&ldquo 治病必求于本&rdquo ,而现代认为癌之&ldquo 本&rdquo 为基因调控的失常,因而,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机理必定与基因、蛋白质水平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反过来,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药进行分子水平的筛选,当发现某一中药成分能够改变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时,再进一步进行动物实验及临床疗效验证。选择公认的生存质量量化标准应用中医药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发挥中医药治疗肿瘤优势的主要方向,也符合国际抗癌治疗研究的趋势。选择公认的有关生活质量的量化标准,通过大量的病例观察,将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疗效的客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中医药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价此类课题难度较大,但很有意义。如针灸、食疗,一直没有一个对其疗效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价,按&ldquo 适者生存&rdquo 的原则,此类疗法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因此,设计相关的课题以客观评价疗效具有深远的意义。重视抗肿瘤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如何在临床观察有效的基础上改进剂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制剂的抗肿瘤疗效?也是一个值得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停留在汤剂、丸剂、散剂基础之上的传统用药方法往往存在重复性差、疗效低的问题,一方、一药之所以能取得疗效,肯定有一个或几个起有效作用的有效成分,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有效成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规律、明确其有效剂量对中药抗肿瘤疗效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往认为,只有复方的研究才具有中医的特色,一旦研究重要单体就脱离了中医的范畴,笔者认为这种思考方法存在片面性,如以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为前提,以提高中医抗肿瘤疗效为目的,这样的研究同样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靛玉红、联苯双脂、青蒿素、黄连素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应用,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了用药过程中药材的浪费,这样的研究思路值得肿瘤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者的借鉴。重视患者内环境的调节,通过综合治疗达到内环境的平衡肿瘤病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综合治疗有希望获得治愈的病人,另一类则是目前的医疗水平所难以治愈的病人,对前者我们可能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力求在短期内获得满意的清除体内肿瘤细胞的临床疗效;而对于后者则在减轻症状的基础上尽量延长生命。但是,无论治疗目的如何,我们均面临着对病人正邪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扶正与祛邪侧重面的取舍问题。

上一页12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