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所需的中医防暑小贴士
发布时间: 2022-11-19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的&ldquo 小暑&rdquo ,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气温将一路飙升,市民将迎来酷暑。

  重医附属二院中医科陶红主任称,每到夏天,总有大量市民中暑,特别是从事户外作业和老弱病残人群。专家建议,尽量避免被暴晒,从饮食、睡眠等方面提前作好防暑准备。

  气温渐高中暑者增多

  昨日,重医附属二院门诊部,有十多人正在输氧,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家住渝中区七星岗的何大爷告诉记者,早上10时多出来买菜,回家路上突然眼睛发黑,两耳嗡嗡作响,赶紧到医院,结果是轻微中暑。

  医生称,重庆素有&ldquo 火炉&rdquo 之称,因气温偏高,不少患者出现轻微中暑,即&ldquo 伤暑&rdquo 。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气管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因中暑现象被紧急送进医院的并不少见。&ldquo 酷暑马上来临,中暑患者将急增。&rdquo 根据每年就诊情况,医院正做相关准备,迎接盛夏。

  老弱病残人群最易中暑

  我市知名中医专家、附二院中医科主任陶红介绍,盛夏季节,大多数人会遭遇&ldquo 伤暑&rdquo ,譬如,外出忘带伞,烈日下暴晒后出现轻微的太阳穴阵痛,眨眼困难、刺疼,及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四肢乏力等。

  陶主任称,临床上,大多中暑者均是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尤其是小孩、老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气管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人群,一旦遭遇高温,轻则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重则休克危及生命。&ldquo 应提前作好防暑准备。&rdquo 陶主任说,夏天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大、易疲劳,应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提高睡眠质量,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放松。

  衣食住行都要防暑

  陶主任介绍,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的急性病变。有以下三类型 1、先兆中暑 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2、伤暑 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征。3、重度中暑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可能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不清,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

  如何预防中暑?陶主任支招 1、保持身体多需水分,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2、夏季易缺钾,使人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3、此外,应多吃时令蔬菜水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桃子、西瓜、甜瓜等,可适量增加乳制品。

  如何防暑?陶主任说,炎热天气,棉质衣服易散热,最好穿宽松棉质衣服,特别是女孩,不穿紧身衣。户外作业者不要打赤膊,工作服宜宽松,穿白色或浅色衣服,戴隔热草帽、防护眼镜。出汗较多时,应多喝些开水或盐茶水,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体质较弱者,应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万金油、风油精、十滴水、薄荷锭、藿香正气水等。

  中暑后怎么办?陶主任称,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处,让病人仰卧,脱去或松开其衣服降体温,再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意识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重症中暑病人,立即拨打120,求助医务人员急救。

  防暑小贴士

  1.冷水凉手腕 每隔几小时,让手腕在冷水龙头下冲三五秒钟,凉血解热。

  2.温热水冲澡 常用温水泡澡或淋浴,特别是临睡前,水温比体温稍低即可。

  3.芦荟保湿 女性可用冰凉芦荟油做保湿霜,早晚使用,能给皮肤降温。

  4.放慢节奏 不要剧烈活动,防体温升高。

  5.做&ldquo 白日梦&rdquo 仰坐闭目,想象雪景。

  6.防汽车空调病 汽车空调保持内外温差10度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