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寒性体质滋补有哪些禁忌
发布时间: 2022-11-19

  按照中医的理论看,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体质。

  

  笼统地说是&ldquo 瘦人多火,胖人多寒&rdquo 。如果你一贯很瘦,伸出舌头自己看看,如果舌红、苔黄,而且一热就出汗,一冷就冻透,或者自己觉得太阳一晒就透了,一般可能是阴虚体质。

  1. 当你从室内到户外、从车内到户外,你是否一个接一个地寒颤,即使马上回到室内或车内,很长的时间不能暖和过来?

  2. 即使处于摄氏25℃以上的屋内,你依然手脚冰凉、肌肉酸痛。

  3. 气温骤降,对你是种&ldquo 灾难&rdquo ,比一般人穿的多,还冻得脸色苍白,关节内阴冷、四肢不暖、疼痛。白天阳气最旺盛的时候(9-15点)寒冷依旧。

  4. 你的体形虚胖。

  5. 冬季,你容易口干,但不想喝水。

  6. 口唇色淡,舌苔也是淡的,出汗也是凉的。

  7. 怕吃凉的,吃了立即腹泻

  8. 你容易精神萎靡,浑身无力。

  9. 容易困乏,疲倦,总是打不起精神,一般会比他人提早进入冬季。

  10. 一喝啤酒,腰酸凉、腿重骨痛。

  不必恐慌,其实改变寒体质,从日常饮食上调节即可。首先从调理脾胃开始,给予温暖,除湿,让阳气逐步上升,达到阴阳平衡。&ldquo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rdquo 。食物的性味与体质的寒热有着密切的关系,食物的性 味须与体质属性相适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为不同的症候有不同的饮食禁忌。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刚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反而到处都是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ldquo 虚弱&rdquo 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所谓&ldquo 清补&rdquo 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ldquo 后遗症&rdquo ,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食物。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时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ldquo 划清界限&rdquo ,否则,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若适当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则对身体大有裨益。

  初秋之后虽然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但也经常有&ldquo 秋老虎&rdquo 光临。中秋时节若出现高温、天晴少雨、持续干旱、空气干燥时,&ldquo 温燥&rdquo 便不请自来,它常损伤人体的津液,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晚秋时节,凉燥伤肺使人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但无论温燥还是凉燥,总以皮肤干燥、津液缺乏为特征。为了预防秋燥,中、晚秋应食用一些性质平和且具有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用白木耳或黑木耳炖冰糖服用 用玉竹、沙参与鸭一起煲汤服用 黑芝麻炒熟、研末,用蜂蜜调服。为了预防秋燥,可适当多吃一些水果,其中以梨、甘蔗为首选,其次,像荸荠、香蕉、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但凡脾虚湿重而泄泻者,肺寒咳嗽而痰粘者,则不宜多吃上述水果。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进补还应因人而异,因此,对于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