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信怎样救过曹操他对曹操又有哪些功绩?曹操能够入驻兖州,鲍信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鲍信怎样救过曹操他对曹操又有哪些功绩

鲍信是在曹操为了夺取兖州发动战争的时候,由于主力部队并没有跟上曹操所率领的先锋部队,为了掩护曹操而率领部下冲入敌方的主力部队,最后曹操大获全胜而鲍信却战死沙场。鲍信是曹操生涯当中第一个认可曹操才能的人,并且他还帮助曹操占领了自己的第一块地盘。所以说如果曹操没有了报信的帮助,那么他恐怕也就没有办法能够一统北方。 

曹操

当初董卓初到洛阳的时候鲍信就看出这个人将来必定祸乱天下。所以说鲍信便主动向袁绍进言说趁着董卓兵马人心不稳,可以直接派兵将他杀死,但这个时候袁绍却畏惧董卓的军队不敢行动,所以说鲍信只好自己回乡招募兵马。而后来袁绍与董卓正式决裂,在渤海通告天下诸侯,讨伐董卓。这个时候鲍信就以济北相的身份和他的弟弟一起起兵响应曹操。 

而后曹操兵败之后,就带着他剩余的兵马驻扎到了河内,这个时候的曹操十分的挫败。而此时就是由于鲍信的进言,说现在袁绍势力庞大而曹操势力弱小,不能够与之抗衡,需要在另一个地方韬光养晦,静待天下变化。于是在191年,曹操抓住了黑山军攻打袁绍的机会,主动出击在东郡大败黑山军,这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地盘。在192年,由于当时的黄巾军攻打兖州,使得兖州刺史被杀,因此从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权力真空,曹操这个时候就果断带兵进入兖州,这才真正变成了朝廷的封疆大吏。

鲍信

为了保护兖州,曹操决定和鲍信一起在寿张步剩下埋伏,引诱黄巾军。但是当曹操和鲍信带领着先头部队到达战场的时候,却发现主力部队却并没有跟上,而这时大量黄巾军已经将他们包围,为了掩护曹操鲍信亲自率领着自己的部下,像黄巾军队的核心部位发起了猛冲,后来主力部队赶上,但是鲍信却在死沙场,曹操虽然大获全胜,但却悲痛不已。

曹操能够入驻兖州,鲍信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曹操之所以能在乱世之中崛起逐步统一整个北方地区,可谓是天时地利缺一不可,其中的地利便是他拥有了天下九州之一的兖州,他之所以能入主兖州离不开当时一个识大体的人的帮助,而这个人就是当时的鲍信,鲍信在他入驻兖州的过程中扮演着军师的作用,为曹操提出避其锋芒,规划大河之南的扩张战略。

除此之外,鲍信还有出城亲自迎接曹操,为曹操入驻兖州扫清了统治障碍,巩固了其在兖州的统治基础的作用。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对曹操有恩的人,最后却死无尸首,不能常伴曹操左右。

为曹操出谋划策提出避其锋芒,规划大河之南的扩张战略

在众人都因为对抗董卓、袁绍等人没有取得明显效果而垂头丧气,丧失希望畏缩不前的时候,鲍信却从大局出发,用他敏锐和长远的眼光同曹操一起商量着对抗袁绍的事情,并且他还提出比较有现实的意义的战略方针——规划大河之南。

他认为当时的袁绍实力十分强盛,不应与其正面对抗,应该避其锋芒,避免两者发生直接冲突,继而提出规划大河以南的战略主张,这一主张也得到了曹操的积极采纳。那时鲍信虽然并不是曹操的手下,但从初平二年开始,到建安二年曹操一直采用的军事策略都是先前鲍信所提,这也为曹操后面大败袁绍,入驻兖州埋下了伏笔。

出城亲自迎接曹操,为曹操入驻兖州扫清了统治障碍,巩固了其在兖州的统治基础

初平三年,位于青州的黄巾军想要北上联合黑山军,被公孙瓒阻拦之后只能调转方向向兖州进发,听闻此事,鲍信只觉大事不妙,于是立马动身劝说兖州刺史刘岱,并建议其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刘岱不听战死之后,曹操部下陈宫游说兖州别驾从事,鲍信心中大喜,于是带人到东郡迎接曹操。

像鲍信这样有名的名士都出门迎接曹操,让兖州人都能由内而外的臣服曹操的统治,他的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也消除了曹操入驻兖州后的统治障碍,更加方便了曹操将兖州作为屯兵驻扎的不二良城。

对曹操有恩,但最后却死无尸首,不能常伴曹操左右

从入驻兖州开始,鲍信都是或明或暗的给予了曹操众多帮助,尤其是在后面参与黄巾军的战争之中,他挺身而出,帮助曹操冲出重围,自己却死于战场,据说曹操为此悲痛欲绝,在多方寻找鲍信尸首无果之后,曹操使用一块木头,亲自雕刻一具尸体作为鲍信亲手埋葬了他,还亲自在他坟前为其致敬和哭泣,除此之外,曹操对鲍信的后人也是十分照顾,只不过到了曹丕那里鲍信的后人就没有那么好过了。

总之,鲍信在三国之中虽然算不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他凭借个人的远见卓识,在整个浓墨重彩的三国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史话三国:神机妙算,忠于曹操,却和郭嘉一样英年早逝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他智勇双全,是征战黄巾军的得力干将,是讨伐董卓的急行先锋,是十八路诸侯之一,然而正史却无单传、合传。

他的传奇经历只能从别人传记中略带逗露的只言片语里管窥蠡测。

他察人知事,于纷乱扰攘之中看出了董卓必乱,袁绍必败,曹操才是那个真正能拨乱反正、匡主救民的命世之才。

他神算如天,料定了兖州刺史刘岱之死,却没能料到自己死后尸骨难寻的悲惨结局。

他就是汉末英雄鲍信,一位充满宿命论的巨眼英豪!

鲍信,字允诚。生于公元152年,卒于公元192年,时年41岁。

“允诚” 二字在正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见于小说《三国演义》中。

在《说文解字》和《尔雅》中“允”的本意都是信和诚的意思,依此来看鲍信字允诚,大概率应该是罗贯中先生因心中对鲍信极为敬服,有感而所发的牵强附会之言。

当然鄙人的观点也是推论之言,并非有史实依据。也许罗贯中先生博览群书,从其它处得闻得见也未可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推论之言也不是空穴来风。古人的表字向来和他所起之名有着一定的关联,字意上或相反或辅助或延伸。

比如胡适字适之。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是一个意思,起到延伸加强的作用。

字意相反的示例有: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天将黑。王绩,字无功。有绩和无功的意思正好相反。

“允诚”二字明显有加固延伸“信”这个名的意图,然而在汉代的时候,这样起表字还不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做法。

比如曹操字孟德,袁绍字本初,袁术字公路,刘表字景升,孙坚字文台等都没有这种如此明显的加固延伸之意。

读史就应该透过文字和前人有所沟通。在此鄙人怀着一颗同罗贯中先生一样的敬服之心,通过《三国志》、《英雄记》的记载,跟大家浅谈一番巨眼英雄鲍信的察人知事和神机妙算。

一、劝绍擒董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党锢之祸解禁,众多因为受宦官集团打压不得出仕为官的清流士人,得以有机会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

鲍信家本来世代修儒,有极高的儒学修养,对自身的行为准则也要求很高,治身至俭,清流有名。因此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骑都尉。

国家罹难之际,鲍信接受诏命,怀着一份匡时救民的家国情怀回乡募兵,积极投身到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跟孔融这种只会耍嘴皮子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