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将军被一个农村新娘子救了,40年后,专门回去报
发布时间: 2023-07-11

几十年戎马生涯,张震将军曾经6次负伤,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而在众多的革命经历中,张震将军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津浦铁路以东村子的遇险,这个村子就是如今宿州的盛圩子。

当年,张震将军被一个农村新娘子救下,40多年后他专门回去报恩,当年的那位新娘,又过得如何呢?

群众工作,革命之眼

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5月,张震率领新四军第四师的主力部队,自津浦铁路向西穿越,转移到苏皖边区,继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1月中旬,时任四师参谋长的张震来到宿县地区进行工作审查,听取游击队的战斗汇报。为了确保革命工作顺利进行,张震决定召开宿东地区党政军负责人的联合会议。

此次会议召开了两天两夜,直到11月18日11时才结束。尽管负责人已经十分疲惫,战士们却受益匪浅。

展开全文

此次会议团结人心,振奋士气,为协调部队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方向,对宿东地区下一步的抗战工作意义重大。

宿东地区环境险恶,敌人力量强大,一行20人频繁开会,极易暴露目标。

支队长姚运良在会议结束的第一时间便提醒张震:“尽快转移,撤离出宿东。”

张震在警卫队的护送下连夜行军,向盛圩子方向前进。傍晚视线模糊不清,路况复杂,张震等人迷了路,只能请求当地的向导带路。

原本只有10公里的路程,张震花费了整整4个小时。半夜12时,张震终于到达了盛圩子。此时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张震下令原地休息,第二天清晨上路。

张震住在村子东头的村民盛维凡家,主人家的院里有一棵粗壮的大槐树,树下喂养着家禽。

村民盛维凡与孔秀英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两个人均是20出头的模样,孔秀英的脸上还时刻挂着专属于新娘子的甜蜜笑容。

看着为首的张震身材挺拔,皮肤黝黑,剑眉星目,气宇不凡。“这一准是个首长。”孔秀英说道。

张震询问孔秀英能否借宿,她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将人迎到了屋子里。

村民盛维凡的房子分为前院与后院,盛维凡夫妇决定为战士们提供最好的住宿条件,便将自己的新婚房间让出来,让张震住进了前院。

起初张震不同意,表示战士们只需住偏房即可,孔秀英坚决不同意,双方僵持良久。新婚夫妇盛情难却,最终张震还是答应进入新房休息。

连夜行军,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张震和衣而卧时,已经是凌晨一点。

天刚蒙蒙亮,孔秀英便起床操持。孔秀英刚刚嫁到盛家,按照当地的习俗,刚过门的新娘子需要拆洗被子。

忙完一系列家务事后,战士们还没醒来,孔秀英轻手轻脚地关上门,向村子南边的柴火垛走过去,想取一些柴火回家,为战士们准备早饭。

孔秀英抱着柴火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了轰隆隆的响声。她向村子远处一望,发现了浩浩荡荡的车队,10几辆车子扬起尘土,向着村子行驶而来。

孔秀英大吃一惊,高声呼喊着:“鬼子来了!鬼子来了!”

此时负责站岗的姚运良听到孔秀英的叫喊,发现了情况,便紧急来到张震的住处,“104,快走!敌人追来了!已经到门口了!”

张震这才反应过,他迅速集结部队,一行人准备突围。此时日军已经进入村子,距离张震部队不过百米远。日本人却将村子团团围住,众人根本找不到突破口。

慌乱之中,孔秀英迅速冷静下来,她想到了一条小路,示意张震跟着自己。张震和孔秀英沿着墙脚快速行走,拐到了房子西面的一条小巷子。走出巷口,面前就是一条沟渠。

冬季降水稀少,河里没有水,战士们可以安全通过。“快!趁着大雾,赶紧走!”孔秀英催促道。

张震和其他战士以芦苇作掩护,快速走到岸边。与此同时,听到枪声前来接应的游击支队也已经到达。游击队战士们将张震等人转移到沟渠北岸的安全地带,随后迅速折回,营救与敌人在村子中交战的部队。

此时村子中战况激烈,尚未逃离的战士被群众们藏起来,日本人挨家挨户搜查。来不及躲起来的战士,只能用仅剩的弹药与敌人对抗。

弹药用完后,他们便和敌人展开近身肉搏。张震十分担心手下的安全,想要回头支援。

手下纷纷劝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回去就是送死,那些战士就白白牺牲了。”张震听完后沉默许久,忍痛率领剩余部队向北部村庄转移。

村中战斗结束,31名新四军牺牲。村民们悲痛欲绝,只能悄悄将战士们的遗体掩埋。

铭记每一名群众的恩情,是张震开展群众工作的原则。后来,张震的地位节节攀升,却从未忘记当年的那个拯救自己为危难之中的新娘子。

张震在回忆录中曾经写道:“多少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村中的人和事,一直都是张震的牵挂。

新中国建立后,张震曾计划前往盛圩子,看望当年那个救他的新娘子孔秀英,也祭奠那些为掩护自己撤离而牺牲了的战友。然而张震肩负重任,公务繁忙,前往盛圩子的事情也一再被搁置。

投之以桃李,回之以琼瑶

198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张震奉命前往宿县地区指导工作。

40年后,张震重回盛圩子的愿望终于实现。来到目的地,张震来不及休息,便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前往烈士墓地,看望那些牺牲的战士。

彼时盛圩子经济发展缓慢,战士们的墓地十分简陋,张震便临时凑了一些钱,请当地政府在烈士陵墓前立一块石碑,以尽哀思。

结束烈士的祭扫工作,张震询问了孔秀英的家庭住址,按照记忆驱车来到孔秀英的家中,探望自己心心念念的救命恩人。

汽车停在当年那个院子前,屋子经过翻修已经变了样子,可门前的那棵槐树却依旧生机勃勃。

张震进屋时,孔秀英正在椅子上做针线活,听闻脚步声,她猛地抬头,看到了张震的脸。与张震目光交汇的一刹那,孔秀英有过短暂的错愕,50年的时光,早已物是人非,而张震和孔秀英,也都不复从前的模样。

孔秀英并不知道张震是谁,在与张震聊天的过程中,才知道对面的人就是自己当年救过的新四军首长。

孔秀英突然激动起来,“你!你就是当年我喊过的那个人!”

张震笑了起来,与孔秀英寒暄一番,二人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感叹劫后余生的幸运。后来,宿县报道了张震当年的事迹,孔秀英才知道张震的真实身份。

1985年,盛圩子重新修建了烈士陵园,孔秀英便主动承担起义务管理员的责任。

多年来,孔秀英一直守护着陵园,待腿脚不便,无法管理时,孔秀英便将这一责任交付到儿子盛志席的手上。

孔秀英当年的恩情,张震从未忘记。此后张震曾经多次邀请孔秀英一家人前往北京做客。2005年,孔秀英离世,那年的张震已经进入耄耋之年。

张震将军原本想亲自前往探望,却因为身体原本无法如愿,只能发去唁电,表达自己的哀思。

军民鱼水情

经历村庄遇险,意外被群众搭救,张震更加明白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张震用一生的时间,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到淋漓尽致。

1933年,张震在父亲在贫困交加中去世,彼时张震在中央苏区参加反围剿作战,未能参加父亲葬礼。

1961年,张震的母亲因病离世,张震公务繁忙,也未能回家吊唁。父母的丧葬事宜均由亲朋好友代为承办,仪式、坟墓也十分简单。

1992年秋天,张震的同学看到祖坟满目荒凉,心生不忍,便向组织上建议重修坟墓。

张震在知晓此事后紧急给家乡写信,信中说道:“感谢各位对我家祖坟的关注,我并不同意公家出钱修坟。”

重修坟墓必然要扩张,张震离乡多年,已经没有自家的土地,如此便只能占公家的土地。

“不要占乡亲们的一分地。”张震如是说。

不要死人和活人争地方,张震从不以公谋私,也坚决不愿意损害群众的利益。

张震表示,如果村民们想要坟地,就将父母深埋,在上面种菜。

“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不能因为私事挪用公款。”这是张震对群众们的承诺。

50年的救命之恩,50年的牵挂,50年后的身体力行。每一份群众的恩情,张震等革命者都始终铭记在心。

革命的胜利,是军队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军民如水,上下齐心,太平盛世已然来临,战争时代的记忆,却永远鲜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