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哪个朝代(京杭大运河始建于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

京杭大运河是在春秋时期开凿的,它的建设在隋朝时期完成,后还在多个朝代经过多次修建,因此人们大多是说京杭大运河是由隋炀帝下令修建的。

京杭大运河至今已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和坎儿井、长城一起被人们称为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京杭大运河直到现在仍旧在被人们使用。

京杭大运河全长有1797公里,它连接着余杭、涿郡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北京这两个地方,它的存在对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水系特征

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两种流向:节点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

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

京杭大运河始建与春秋时期,是隋炀帝命令挖的,所以真正完成是在隋朝的时候,在之后经历三次修建后,才被正式命名。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运河,与长城、坎儿井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扩展资料

京杭大运河始建与春秋时期,是隋炀帝命令挖的,所以真正完成是在隋朝的时候,在之后经历三次修建后,才被正式命名。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运河,与长城、坎儿井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什么时候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代,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简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南四湖(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作用

1、大运河不仅有调节沿岸生态平衡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尤其是隋唐以后,大运河的贯通直接加强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了各地区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使运河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大运河形成以后,在服务当时统治者的同时,也带动了沿岸区域的商业发展。

2、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是大运河文化的内在特征,指的是大运河本身心胸的宽广。大运河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由于各个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自然条件的差异,生活习俗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背景的各异,军事上的封建割据所形成的政治体制的不同,这都形成各个区域的文化的不同。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哪个朝代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背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建设

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在隋、唐、元、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

这条运河在当时被认为是在滥用民力,是隋炀帝贪图安乐享受的象征,多有人认为此运河的开凿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京杭大运河最开始建于哪个朝代

京杭大运河最初建造于春秋时期。 真正完成是在隋朝的时候,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

大运河开通的初衷有两个方面:一,加强中央政权对南北的双向控制。二,是加强对北方军事行动时的战略支撑。从历史效果上来看这两个战略任务都达成了,隋唐时期的内部交通稳定使得唐王朝的对外扩张非常顺利,在唐王朝时期帝国的扩张范围非常广泛,几乎辐射到了附近所有的周边政权。

而由于大运河的存在,以北方为政治中心与江南地区的开发不再矛盾,使得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离具备了必要条件。

但是相对于隋唐,其实大运河的真正大显身手是到了元明清时期。在元朝这个疆域极大的帝国统治时代,大运河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实现南北便捷,元朝统治者刻意将大运河拉“直”不再负责对洛阳的运输,而是专心进行南北运输。

如果没有大运河的帮助,元帝国所建立的元大都的政治影响力会极大缩水。而正因为大运河的存在。虽然元帝国完全以北方为中心,但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从未停止。

此后到了明代,围绕大运河的漕运制度发展到了极高的程度,而运河的利用也达到了想当的规模,在河运方面的常备人力与临时人力的调动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管理体制。

京杭大运河的地理位置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通州(区)、天津、杭州、镇江、清江、扬州、台儿庄、临清、苏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济宁、德州、沧州18个市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