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望天门山李白(《望天门山·李白》原文与赏析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望天门山·李白》原文与赏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写景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属安徽)乘舟行进时望天门山所作。天门山在当涂县西南二十里,东西两山夹江对峙如一座门,形势十分险要,故名天门。全诗描绘了望中所见天门山和楚江(长江流经春秋时楚国疆域一段)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写汹涌澎湃的长江浩荡东流,冲开天门奔腾而下的壮丽气势。用一个“断”字,见得天门山峭而险;用一个“开”字,见得水势湍急而汹涌。这就具体形象地把天门山的奇险、水势的壮阔之貌描绘出来了。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李太白全集作“至北回”),是写江流的湍急。由于两山夹峙,江道狭窄,江水东流至此因山峡迫促而回旋,形成无数漩涡,出现了江水千转百回的种种奇观。这里“流”、“回”两个动词亦用得十分贴切。由于“流”,才见得水势浩荡,呼啸而过;由于“回”,才见得江水突然受到天门山的阻遏,激荡飞溅,回旋北上,急转直泻。这两句互为衬托,互为补充:首句以山势写江水的汹涌,因山“奇”而造成水“涌”;次句反过来以水势衬托山势的奇险,从水“湍”而想见山“险”。

三、四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这是作者在细摹天门山的姿态以后,从天门山的雄奇,写到它的秀丽。读这两句诗,首先要弄清楚诗人的观察点。诗人的观察点应该在“一片孤帆”上,而不是在岸边。因为诗人只有站在这“孤帆”上,随着“孤帆”渐渐驶进天门山,才有可能产生“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觉。李白另一首诗《天门山》有云“回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完全是同一个意思。“日边”,有人认为当指长安,因为李白《永王东巡歌》有“西入长安到日边”句。此刻,从“日边”驶来的“孤帆”正乘风破浪,向着天门山进发;而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也似乎特别有情,双双对对地出来迎接远方来客。这里,“出”字用得传神,它给本来静止的天门山赋予了生命,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

寻仙和放情山水使李白一生漫游了无数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天门山在李白的诗篇中多次出现,如《天门山》、《横江词》等,足见他对天门山的热爱。由于他对大自然既有长时间的观察,又有深沉、热烈的爱好,因而就能够揭发自然美的奥秘。在创作风格上,这首诗不仅清新俊逸,而且豪放壮阔。

大江自岷山来,东赴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下江陵》(即《早发白帝城》)诗,宛然蜀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1. 《望天门山》的翻译是: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2. 原文: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字词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唐李白

望天门山
李白
tiānménzhōngduànchǔjiāngkāi
天门中断楚江开,
bìshuǐdōngliúzhìcǐhuí
碧水东流至此回。
liǎngànqīngshānxiāngduìchū
两岸青山相对出,
gūfānyīpiànrìbiānlái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望天门山》全诗是什么

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全文: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扩展资料: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唐诗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望天门山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