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异姓王的潜在威胁后,刘邦为何还要立“白马之盟”?“汉承秦制”,刘邦为何还保留了商周时期的分封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除掉异姓王的潜在威胁后,刘邦为何还要立“白马之盟”

我来简单说说刘邦和群臣杀白马、立盟约(白马之盟)这件事吧。

白马之盟是杀牲取血、立誓为盟的意思。刘邦与群臣们蘸血发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他这么做的目的是确保刘姓为王,防止大权落到其他人手里。

我们知道,秦未时候乱象环生。为了确保自己力量上的优势,楚汉争雄时,刘邦采用了分封异姓王的方式笼络人心,稳定各路力量。当时这种方法的确起了作用,刘邦最后胜了项羽,成功立国。立国后,刘邦被迫将功绩卓著的一批将领封为诸侯王。日子长了,刘邦担心诸侯王坐大,危协到自己对天下的掌控,他下决心要削弱各路诸侯的实力。

在这件事上,刘邦把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他用技巧和武力干掉了韩信之后,又贬杀了英布、卢绾、彭越诸王。

尽管如此,刘邦心头的愁云还没有完全消散。加上身体又出了问题,刘邦心中的担忧始终困扰着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大风歌》里,刘邦的忧愁啃噬着灵魂。加上这时候的吕后一族,势力又突显出来了。他无法采取更加便捷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刘邦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与刘氏诸王们杀马取血、立盟起誓。这个盟誓大体有这么几个意思:大家只要竭立让刘氏天下永续存在,子子孙孙们就会享有荣华;如果不是姓刘的统治,大家都要共同征讨,无功者不得封侯等。

这件事最实用的效果在于,刘邦死后,吕后的力量受到严重制约。虽然她“临朝称制”,但终于不敢向前再起一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白马立盟制了吕后,却在后来让刘姓王越长越疯。文帝时济北王和淮南王公开抗汉,甚至在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等。刘彻为解决刘姓诸王的威胁,不得不大幅削弱他们的力量。

“汉承秦制”,刘邦为何还保留了商周时期的分封制

秦朝灭亡的一个显著表面原因在于没有实实分封制,也就是嬴政皇帝富有四海,而子弟贱为匹夫。儒家认为如果秦始皇将燕、齐、楚、吴、越之地分封给秦室皇子,或者分封给有功大将,那么在秦末战争时,会有诸侯来救援天子;不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周平王东迁得已成行,就是有秦、晋、卫、郑等国诸侯勤王,如果周王朝没有分封诸侯,那么就没有东周了。

刘邦作为秦朝的低级官吏出身,他自然清楚秦制的优缺点所在。秦末汉初,战国的思维还影响着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国家的局势还十分复杂尖锐,完全采用秦国的郡县制存在巨大的政治分险;完全采用夏商周三代的诸侯分封制,存在的政治分险比郡县制还大。刘邦根据当时的国情,不得不采用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并致力于逐步实现全国郡县制。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会闪了腰,这是刘邦从秦亡得出的宝贵经验。

秦始皇嬴政通过强力手段兼并天下,一统四海,境内除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卫国外,实在是一个诸侯都没有了。刘邦跟秦始皇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靠的是秦军,而刘邦统一天下靠的是诸侯联军,这就注定了刘邦无法全部推行郡县制。韩信的最大政治理想就是当一个诸侯国国君,彭越、英布、吴苪原本就是一方诸侯,汉军诸将想当王的并不在少数。

刘邦不得不给一些功臣裂土封侯,如果不给他们裂土封侯的话,不等刘邦站稳脚根,诸侯们就联合起来打他了。我们可以看刘邦当天子以后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消灭异姓诸侯,分封同姓诸侯”;分封的同姓诸侯权力也大大减少,远远不能跟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相提并论,同姓诸侯国中权力最大的不是国王,而是汉朝皇帝委任的丞相。吕稚能轻易诛杀几个刘姓王,原因就在于诸侯们手中权力小,诸侯的丞相忠于汉室而不忠于诸侯王。

汉朝经过七国之乱后,认识到了诸侯制的不妥,于是慢慢弱化诸侯的实际权力,推恩令就是削弱诸侯的一柄利刃。诸侯王犯错后,皇帝就会收回封国,并入郡县;诸侯想反抗皇帝,真是力不从心。后世除了晋朝与明朝分封过类似三代的诸侯国外,其它皇朝也分封,但是只有爵位而没有封国。比如皇帝的诸子都是某某王,但是这些某某王是没有封国的,只有食邑!

剖符作誓、丹书铁券,刘邦轰轰烈烈的白马盟誓,为什么会沦为一纸空文

人性本源之表,莫过于帝王世家。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从进化的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彻底利己的动物物,真正的大公无私,在这个世界上面,是不存在的。

朱元璋之所以颁发丹青铁卷,刘邦之所以举行白马会盟,本质上是因为这些开国功臣,帮他打下了江山,如果不将利益分一杯羹,势必会引起功臣们的不满进而引发叛乱,这样自己得到利益,势必会受损。

然后当自己的势力彻底巩固之后,当他估摸着从这些功臣名将手中收回自己分发出去的利益和他们可能会叛乱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相比较之下,如果是前者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更大,自然就会想尽办法将所有的权利回收。如果是后者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更大,免死铁券之类的肯定就不会作废。

正所谓小孩的眼中才有对错,成年人的眼中只有利益,真正成熟的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行为上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当面对的利益越大这种心态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帝王之家,兄弟相残,父子相杀之事最多最多。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公元前一九六年冬十月,高祖亲率大军十余万剿灭九江王英布而回,途经沛县故里,荣归家乡份外感凯,当地府县发小乡亲齐聚格外亲近,置牛酒,煮牛羊,喝美酒一连十二天亦绵绵不绝,意犹未尽。见其宗亲刘鼻威武高大有气力,乃封为王,言再过五十年东南有祸事,可是汝呼?刘鼻大惊失色拜地表忠心,愿忠于皇室甘倒涂地永不言叛。高祖因击英布而中流矢,充忙回京。乡里老孺齐一二十少年以乐相送,高祖泪流满面。依依不舍而归,,,回京后吕后言巳处置了淮阴侯韩信,和彭越,令高祖不甚忧伤,稍有亦喜。今异姓王多以命归黄泉,突有外报韩王信图谋不轨意反匈奴,高祖令樊哙领兵十万前去镇压。约有过月余高祖自知不久于人世,乃留遗命,吕后慌恐问高祖?今萧何以老,其后谁可当,言曹参,曹参后谁可当言陈平,王陵可为左右相。问其后呢?高祖言未可知也,然周勃厚重少文忠贞不二,安刘氏者必周勃,可命为太尉执掌乾坤全国兵马。有杀白马而立誓,诏吿文武大臣,非刘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封侯。众文武心领神会誓死而尊皇令。然不久吕后为张显威风和吕氏势力,意立诸吕为王,文武大臣多又危词,右相王陵仗义执言非刘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封侯乃先皇遗诏岂可轻言封王。吕后老脸通红,颜面尽失,乃问陈平可否。陈平老奸巨猾圆滑智多,知若据绝必不自保,言今太后称制,封吕氏为王也未偿不可。文武大臣惧惊,于是大封吕产,吕禄,等众子侄为王,形成了吕氏架构。然陈平老陈谋国终于周勃众文武力挽狂澜维护了大汉帝国,果如高祖言有过五十年因诸侯王日益作大,为虎作伥,维法乱记。给脸上头,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大臣曹错献了削藩令推恩以逐渐弱之,爆发了刘氏宗亲祸国殃民的七国之乱,

由此可见同门同宗血浓于水的嫡亲血脉,也敢不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臣武将,制度才是大气磅礴气呑山河的千秋伟业。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刘备打下汉中后,占有了横跨荆益二州的地盘,有了自己的势力,正式挤身于强者之列。这时如果刘备仍以左将军行事,已很难统领属下了。那么多人跟着你打天下,你只是个左将军,属下们还有何想?更何况当时的许靖、马超等人的职位与刘备不想上下,甚至可能还比刘备高些,如此刘备如何左右?于是刘备在众人的一致请求下,不得已晋位汉中王。那么刘备有没有称汉中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