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里的回,杯与第一句哀不押韵,怎么就成了第一律诗了?为什么杜甫的《登高》首联平仄不相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杜甫登高里的回,杯与第一句哀不押韵,怎么就成了第一律诗了

杜甫的《登高》是押韵的。

在中国,有诗即有韵,无韵不成诗!

换句话来说:判断一首文字作品是不是诗,我们不是从内容和意境上来判断的,而是从形式上看它是不是有韵存在。

韵律是诗的基本条件,是一首文学作品是否能称为诗的决定因素。

我们赏析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仄起入韵,韵脚:“哀、来、回、台、杯“,同在“十灰“韵部,所以押韵。

上平十灰:灰恢魁隈徊槐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醅嵬推莓开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

那为什么读起来感觉不押韵呢?

地有南北,时有古今。文字的发音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很大的变化。

古汉语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去声为仄,而今四声已经没有了入声,入声已经入派到今四声中。

现代汉语四声: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我们用现代四声(普通话)发音去读古人写的诗当然有出入了。

举个很多人知道例子:唐诗千古名篇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仄起入韵,韵脚:斜、家、花,“斜”古音读“xia”,用今音读“xie”就感觉不押韵!

为什么杜甫的《登高》首联平仄不相对

答:为什么杜甫的《登高》首联平仄不相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唐代七律诗的首联有四种平仄格式,如下:

(一)首句平起平收式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平。

(二)首句平起仄收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三)首句仄起平收式

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仄仄中平平。

(四)首句仄起仄收式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从上面四种七律诗平仄开头格式来看,一,三,五,字从宽,可压中,二,四,六,字从严,平仄相对,第七个字在七律首句平,仄根据各自起式而定。所以首联最后一个字平对平与平对仄都是合律的。明白了以上七律首联通行的四种平仄格式,再看杜甫七律《登高》诗。全诗如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洒杯。

此诗首联平仄格式为:

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果按一,三,五,从宽,可压中,尾字可平压平来看,首联整体平仄是合律的。

注,“急”,“白”为古入声字,古韵仄。另外诗中“落木”,“不”,“作客”,“百”,“独”“浊”都是古入声字,古韵仄,完毕。

谢邀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原因很简单,因为《登高》把格律诗的对称美,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杜甫的《登高》代表了格律诗的最高成就。

达文这么说,你可能觉得太夸张了。俗话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往往是凭借评论家的主观判断,你推崇杜甫,我就喜欢李白,孰优孰劣难有定论。

你这话说得是有些道理,文学作品很难分出高下。但是,你别忘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七律诗,属于格律诗,即近体诗的范畴。

格律诗,是唐朝的新兴的一种文体,因为是新兴的,所以它被称为“近体诗”,或是“今体诗”。相应地,把传统的、写法比较自由的诗歌写法,称为古体诗。

格律诗和古体诗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格律诗是有格律的限制:“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句诗的结构安排是固定的,二是每个字的声调安排是固定的。

如果有任何一个细节违反了这些硬性规定,就叫“出律”,也就是在诗歌世界里违法乱纪了,就甭想出头。

而古体诗呢,它既不讲究什么章法,也不大在乎音调,只要大体上每一句的字数相同,每两句都押韵,就可以了

所以自由散漫的诗人爱写古体诗,比如李白。

而杜甫呢,则喜欢精雕细琢,将近体诗的声律和对仗发挥到极致,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

所以说,近体诗和古体诗最大的不同就是追求对称美,简单讲,就是把诗当成对联来写。既然格律诗有规则可循,那么,在格律的规则内,就可以论出高下了。

为何说《登高》是七律诗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这首诗的意思也不难理解,流落在夔州(重庆奉节)的杜甫(杜甫此时已经56岁了)生活困顿,又身患肺病,在九九重阳节那天,孤身一人登高远眺,长江两岸萧瑟的秋景让他触景伤怀。

杜甫先写到了他登高所见的景象:秋风凛冽,江边的树林里传来猿猴的哀鸣,江心的沙洲上冷清清的,鸟儿正在还巢。无边的落叶萧萧飘坠,江水滚滚奔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前四句是通过对秋天景物描写,来表达出意象。

秋日里天空澄澈高爽,凛冽的秋风中,夹杂着猿猴的悲鸣。这时候,登高远眺的诗人就像突然灵魂出窍,附到从沙洲上突然腾空而起的飞鸟身上,在高空中用一种上帝的全景视角鸟瞰人间: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纷飞,无边无际给人一种无尽的空间感受。流水是时间的传统意象表达,“不尽长江滚滚来”,奔流的江水无穷无尽,就像无尽的时间,亘古不变。

这四句诗,就像是摄像机镜头从近景,远景,到大全景的迅速切换。让你注意的事物一下子就显得渺小了,在无尽的空间、时间面前,人的喜怒哀乐,一下子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之所以被称为七律诗第一,在于它不仅句句形成对仗,甚至在每一句诗之内,不同的词语,不同的意象,也会形成对仗。

“风急”对“天高”,和这一句相对的“渚清沙白鸟飞回”里,“渚清”和“沙白”对仗,一组小对仗组成的单元和另一组小对仗的单元形成更大的一组对仗。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描写秋天的悲凉,普通的诗人只会写落叶,而像杜甫则用落木,仅仅一字之差,但落木(寒风凛冽摧残下枯枝叶——连枝带叶落下)和落叶(飘飘洒洒,一落三荡),二者所表达意象的萧瑟悲凉程度却相差很多。

通常,人们描写长江都是“大江东去”。但在杜甫眼里却是“滚滚奔来”。从客观上讲,去和来对江水来说都是一回事儿,然而,对于观看江水的人来说,二者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你看到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