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和贾岛被称为什么诗派?游子吟寄托了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孟郊和贾岛被称为什么诗派

两位都是唐朝最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诗人原指中唐和晚唐诗坛中以徘徊吟哦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进行创作,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锤炼的诗人。代表人物为贾岛、孟郊等。

在晚唐的社会与文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代表人物是以“苦吟”著名的孟郊、贾岛和姚合。他们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即着意于音律、对偶、字句的推敲锤炼。其诗多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内容比较狭窄,有佳句少佳篇。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家境贫寒,曾羁旅河南。从贞元七年至九年,连举进士不第,直到贞元十二年他46岁时,才登进士第。作诗以“苦吟”著名。沈德潜评孟郊诗时说:“孟东野诗,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谢榛认为孟郊诗“苦涩如枯林朔吹,阴崖冻雪,见者靡不惨然”。

代表作品 《孟东野诗集》、《登科后》。

贾岛,字浪先(亦作阆先),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的主要原因是推敲的故事。相传贾岛曾作诗:“僧推月下门”,后觉不妥,想改为“敲”。但发现两个词各有千秋,在马上捉摸不定,不慎撞入了做大官同时也是诗人的韩愈的车队里,大失礼节。最后在韩愈的点拨下,确定改为“僧敲月下门”。他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典故,指的是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的经历。

他较为擅长五言律诗,意境多孤苦荒凉,司空图说贾岛:“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评价他和同时代的诗人孟郊,遂成千古定评。

游子吟寄托了什么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唐朝文学家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孟郊所写,孟郊出生于湖州武康,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贫,年少时候的孟郊性情孤僻,很少和人来往,在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孟郊的科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两次进士不第,46岁时才中进士,他曾经担任县尉,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归隐林泉,孟郊晚年的生活都在洛阳度过,孟郊一生清贫,为人耿直,在他死后他所创作的诗篇,为后世之人所传颂,《游子吟》这首诗受到后世之人的喜欢。

这首诗开头第1句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开头作者展现了一位正在忙着做针线的慈母的形象,给人很好的画面感,这首诗没有很明确的描写母亲的相貌,塑造的这个形象让人依稀可见,这位母亲在一针一线地为外出的儿子缝补着衣服,这些线是慈母手中的线,这身上的衣服是游子身上的衣服,诗人特地用极其平常的场景表达母子之情,把母爱一针一线密密地织在游子的衣衫上,给人很强烈的画面感。

接下来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话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更能够照应前文母亲的内心变化,很好的把母亲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儿子想要远游,母亲内心是舍不得的,但是这个时候又不得不让儿子走,为了儿子的前程着想,左右为难,此时母亲的心里特别的复杂,一边想要让儿子待在自己身边,想要照顾好他,一边又担心儿子的前程,想要让他报效国家,于是母亲把这千姿百味的情感都揉在了一针一线上。

“密密缝”这三个字就能够看得出来母亲对这儿子无限的疼爱,和对儿子即将出远游的无奈之情,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无人照料,衣裳单薄,所以就用“密密缝”这三个字很好地体现出来,想要把衣服缝制得好一点,不要让他受冻手冷,仅仅用两句话就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母亲对于儿子的一片真情,这样显得非常的感人,“意恐迟迟归”就担心自己的孩子外出后一年半载回不来,母亲日夜牵挂,牵挂自己的孩子在外面的生活,母亲的一片深情并没有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反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细小的一些细节体现出来,更能够拨动每个人的心弦。

最后这两句话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这个次就是反问,用这样的口气写出了游子对母爱的感激不尽,这两句话是前面的升华,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烘托自己的情意,春天的阳光温暖的大地,在阳光的哺育下小草茁壮成长,阳光对于小草的恩赐,正如母亲对于儿女的恩泽,这样的恩情是无法报答的,这就把母爱的为打很好的表现出来,给人很深刻的启迪。

《游子吟》这首诗全诗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非常平常的缝衣的场面,歌颂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母亲的感激,这首诗孟郊一生贫困潦倒,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孟郊更觉得亲情是特别重要,他的诗大都是抒发个人坎坷的经历,揭示世态炎凉,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由于个人生活的经历,所以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情感真挚自然,为后世之人所传诵。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