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项橐怎么死的?项橐孔子的故
发布时间: 2023-07-06

神童项橐怎么死的

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项橐(xiàngtuó)是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在岚山区的南部,巨峰和碑廓交界处,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绵亘起伏近廿华里。东头一座山,峰峦耸峙,名叫幽儿崮,山峰成北南走向,在山峰的西北角,离峰顶50米左右,岩石形成一个圆圈,约有半亩地,过去这里有座奶奶庙,站在庙天井,南可望见海洲湾,海水在阳光照耀下好似一泓水晶。西边一座山,叫圣公山。站在山前的碑廓镇向北望,像是一个大椅子圈。

圈内有座庙,叫圣公庙,坐北朝南站在庙天井里近可看万亩湖、绣针河、岚坪铁路和岚兖公路上车来车往;远可望见连云港的云台山。幽儿崮和圣公山之间有座矮山叫火石顶,似一条压弯了的扁担挑两山。古时候有三条驿道从圣公山前经过。一是南北方向的,南经碑廓、青口、海州、下扬州,北经巨峰、沈町奔青州;另条东南西北向的,东经甫田庄、前合庄、安东卫到岚山,西北经山西头、朱芦、坟疃、莒州、沂水到泰安。

还有一条是西南东北向的,向西南经东西辛兴、十字路,去沂州、徐州等地。东北经巨峰、涛雒、日照,奔胶、莱一带。这三条驿道都在圣公山前的袁家庄交会。此地周朝属纪国,后并于莒,到战国时代,莒国先被楚灭,后被齐吞,成为齐国的南大门。

扩展资料:

项橐的个人经历:

项橐(xiàngtuó):他是春秋时代鲁国神童,学识渊远,为当世及后世之师,被尊为“圣公”。

项羽与项橐关系推断:项橐因为“圣人之师”,算是比较早的一位项氏名人;项羽,中国古代“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如果按照“项无二姓”的说法,那么这二位肯定有莫大的关系,首先最简单明了的就是项橐肯定项羽的老祖,即使不是一脉,但是肯定项橐要比项羽早出生好几百年,因为项橐是春秋时期莒国的人,而项羽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的人,由此可以断定项橐是项羽的祖先。

一般项师为项氏公认的第一祖,下面依次是师---昊---橐---绣---文叔---徽---绎---承---燕---荣---箕(庄)---明---隆---镇---延---赴---益绎---谈---墀---潘---霖---治---森---璨---堃---钻---虞---蛟---覃---轼---邦---瑀---岿---善卿---灏---翊---元旺(斯)。

项师为项氏第一祖,项橐为项师之孙,第十代至项荣,项荣为项羽、项庄的父亲,项羽与项庄为亲兄弟,我们很清晰的看出项橐、项羽之间的世系。

此处有疑问,既然项橐十岁就死了,怎么还会有绣、文叔等后代呢,更不用说项羽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橐

项橐孔子的故事

兖州城西北旧关村,原为古城西关外,称“达巷党”,当年孔子任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论语·子罕》:“达巷堂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这儿便是《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地方。

相传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说讲学,一日行至兖州西关(今旧关),遇见一个小孩正用树枝在路上画画。孔子凑近一看,见小孩画了一座城,孔子见他画得认真仔细,城也画得很漂亮,不忍从上面踏过,便从一旁绕着走。

孔子刚刚走过,不想那小孩竟气恼地甩掉画画的树枝说:“你这老先生好没道理,放着城门不走,为何绕城而过?”

孔子以为小孩误解自己,便解释说:“我是看你城画得好,怕踩坏了,才绕道而过,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呀?”

小孩不以为然地说:“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走的。”

孔子见小孩聪明伶俐,顽皮中显露才智,有心试探他一番,故意为难地说:“你画的城门这么小,我如何过去呢?”

没想到那小孩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地回答:“对,画上的小城门是给小人走的,你是大人,应该走大城门,这如何办呢?我再给你画个大的吧?”说着,小孩转过身去对着兖州城方向,用手指在空中虚划一番,然后恭敬地对孔子说:“大人,那座城画好了,请上路前行吧。”

见到这么聪颖的孩子,孔子顿起爱才之心,就约他一路同行。因为是冬天,树上的叶子早就掉光了,只有松树和柏树仍挂着绿,小孩指着路过的几棵松树问孔子:“老先生,你说松树为何冬天也不落叶,天再冷也能枝茂叶青?”

孔子说:“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耐得严寒。”

“老先生说得不对,竹子倒是心虚不实,可他也跟松树一样耐得严寒”。

孔子见小孩说得很有哲理,感叹地说:“虚心之竹,四季常青,人应学松之品质,竹之虚心,吾常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孩童可为吾师也。”

两人走到护城河时,正巧有一群鹅“哦哦”地叫着跳进了水里。小孩又问孔子:“老先生你说说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响亮?”

孔子想了想说:“鹅的脖颈长,故能引吭高歌。”

小孩摇摇头说:“老先生,那井里的蛤蟆河里的蛙,脖子能算长吗?却是叫声震天不亚于鹅。”

孔子暗自佩服这小孩子才智过人。

两人又往前走,来到城门口,忽然听到一阵阵吹吹打打的喇叭声,只见从城里走出一队送葬的人。领头的那个人披麻戴孝,挥舞着器丧棍边走边唱,后面的那些人却没有哭的。

孔子心里老大不快,正想走过去教训他们一番,却被那小孩拉住了胳膊。待到送葬的人走远,孔子责问小孩说:“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父母过世悲哭才是。刚才那帮人不光不流眼泪,而且还边走边唱,真是不成体统。我要去教训教训他们,你却把我拉住,这是什么道理?”

小孩反问孔子:“老先生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孔子说:“不曾听清”。

“您连人家唱些什么都没有听清,却要去教训人家,不知老先生怎样‘对症下药’?”

孔子问小孩:“你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听清了。他们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羁,金银入了柜’。”

孔子不解,他问小孩:“你可解得这其中之意?”

小孩说:“这有啥难?‘肥猪出了圈’就是闺女找了婆家,‘野马上了羁’就是给儿子娶了媳妇,该操心的事都操完了。”

孔子又问:“那金银入了柜又作何讲?”

小孩说:“金银入了柜”指的是父母享尽天年有了归宿。老先生刚才讲过,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这话不假,但是父母过世不一定悲哭就好,有的人父母在世时百般虐待,是不孝之子,而父母去世时却装出一副孝敬悲伤的样子,放声嚎哭,以欺世人。

而有的人却不这样,父母在世时他们问寒问暖,百般敬重;父母过世时,心中虽然悲痛,但却问心无愧。真正孝敬的人,悲痛只是装在心里,有些啼啼哭哭的人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刚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他是个懂得孝道的人。唱只是有意警醒世人,并不为过。

孔子点点头,觉得这孩童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深知孝道。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忘年之交,拜他为师。

这个孩子就是项橐。

扩展资料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