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战斗机之后,国产隐身直升机也出现,各项性能直追美国黑
发布时间: 2023-07-11

在新型产业的强力推动下,现代航空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军用飞行器领域的巨大飞跃体现在隐身技术上,在歼20隐身战斗机之后,国产隐身直升机成为航空业发展新方向。

起初,中国在直升机方面,主要依赖于从美国买进“黑鹰”。后来,随着自身科技、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开始自行研制直升机。如今直10、直20的问世,无一不在说明中国军事领域迎来了新突破。本文梳理了美国隐身直升机的发展历程,着重阐述中国隐身直升机的发展情况。

(图解:直20直升机)

2005年,美国第一架隐身身战斗机F22正式服役。至此,隐身战机进入各国视野,成为争相研制的对象。飞行器隐身技术在全球都属于顶级科技,虽然有不少国家都曾立项本国的隐身战机开发计划,但最终只有中美俄三国研发出了实用性隐身战机。

而其他国家的隐身机计划要么沦为PPT强者,要么发展举步维艰,长期停留在原型机阶段,这一局面至今仍然没有被打破。就在其他国家还在苦心研究隐身战斗机的时候,隐身直升机来了。

2.隐身直升机时代到来

20世纪,美国开始探索隐身直升机技术以来,全球仅出现过两款有过飞行记录的隐身直升机原型机,分别是著名的RAH-66“科曼奇” 武装直升机,和“隐身黑鹰”直升机。不过,RAH-66“科曼奇”还没研发成功就被取消项目,而“隐身黑鹰”直升机在著名的本·拉登行动中首次亮相,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展开全文

(图解:美国冷战时期研制的“科曼奇”隐身武装侦察直升机全貌)

2015年5月1日晚,一支由24名海豹突击队员组成的“斩首小组”,从阿富汗东北部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出发,乘坐两架之前从未被世人所了解的神秘直升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秘密来到伊斯兰堡郊区的本·拉登藏匿地点,用25分钟结束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美国派出隐身黑鹰直升机,从阿富汗起飞,偷偷经过巴基斯坦,虽然飞行途中部署有多处防空系统,但都没有发现“黑鹰”。“黑鹰”就这样“堂而皇之”的进入了伊斯兰堡郊区。直到本拉登被击毙,人们才意识到了隐身“黑鹰”直升机的存在。隐身“黑鹰”直升机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3.美国隐身直升机的发展历程

与隐身“黑鹰”直升机同一时期的还有一款美国直升机。一起来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图解:拉登家院墙上的隐身黑鹰尾桨)

早在海湾战争时期,全球首款隐身战斗轰炸机F117的战斗力就已经得到证实,虽然当时的航空器隐身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但美军已经计划将其全面普及。

1980年,美国陆军启动了LHX(轻型直升机)计划,想要建造一款轻型武装直升机。之后,

美国陆军又启动了ACPC(先进复合材料机身)计划。1988年,LHX计划的细节进一步明晰,美国陆军发布了新型直升机的设计建议书,要求新机拥有强大的综合低可探测性,定位于轻型侦察武装直升机。

1991年,新型直升机被授予了RAH-66 “科曼奇”的称号。1993年,第1架原型机开始在位于康涅狄格州的西科斯基工厂和宾西法尼亚州的波音工厂开始组装,1996年成功实现了首飞,在这之后不久被正式对外公开。

(图解:RAH-66原型机首飞)

后来,冷战结束,美国军队的预算大幅削减,“科曼奇”的预期采购数量被大砍,导致单机价格大幅提升,而这引发了美军的不满,白宫内部有多名官员为保住其他国防发展计划,而鼓动取消“科曼奇”计划。与此同时,“科曼奇”计划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问题。2004年,美国陆军决定终结“科曼奇”计划。

虽然最终没能进入服役,但“科曼奇”还是给了全球各国相当大的震撼。这款直升机的性能完全超越了此前出现的任意一架侦察直升机,特别是在低可探测性方面尤为出色。“科曼奇”计划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美国隐身直升机发展的终结。“隐身黑鹰”至今仍是美国隐身直升机的主力机型。

4.隐身直升机8大技术难点

雷达(射频)探测 直升机和固定翼战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区间不同,直升机还拥有大面积的主旋翼等特殊部件,因此对雷达照射的反应不相同。固定翼战机的作战高度通常在2千米以上,只有在低空飞行时才会进入1千米以下的高度,直升机主要活动在1千米以下的低空,因此隐身直升机面临的雷达探测重点方向主要是同等高度层。

(图解:“科曼奇”试飞)

红外探测 除射频之外,红外信号是隐身战机的最大辐射信号。固定翼战机的红外信号主要来自于发动机,喷气式发动机喷出的高温高速气流拥有强大的热辐射效应,战机尾喷口及其附近区域会形成一片面积巨大的红外发射区,在2倍声速以下的飞行速度时,空气加热效应不明显,拥有高性能红外探测能力的敌机在数十千米外才能发现发动机的红外信号,而如果战机飞行速度超过2倍声速甚至更高,空气加热效应会使战机的迎风面蒙皮温度上升,红外信号会进一步增强。

可见光探测 固定翼战机对可见光隐身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二战期间,各国空军就已经开始为己方战机喷涂迷彩条纹,使得战机在低空飞行时可以借助地面做掩护,同时各国发现,飞机上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区域与阳光照射到的区域会形成高亮度反差,导致飞机可见度提升。

声学探测 传统固定翼战机对于声学隐身并不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正常作战状态下只有飞机跨声速飞行时产生的声爆可以被地面人员听到,另一方面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固定翼战机高速划过空气时产生的呼啸声和喷气式发动机本身的大量噪声。

雷达隐身 “科曼奇”直升机机身广泛使用了拥有较强吸波和透波能力的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重量占整机结构重量的51%,整个机身都进行了复杂的设计。在威胁最大的机身侧面方向,侧面外形由两个半平面配合折线构成,机体后部的尾梁采用类似菱形设计平面法线,方向和机身平面法线方向相同,可以将侧面射入的雷达波集中反射向两个确定角度,使其不返回雷达。

红外隐身 “科曼奇”直升机红外隐身设计的重点主要是降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温度。直升机排气系统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多出口式设计,整个排气系统拥有 多个分离的排气口,沿尾梁成间隔排列,每个排气口都安装有排气混合器,直升机上部主旋翼后方还有一个进气口,可将冷空气借助主旋翼的增压导入排气混合器,冷空气和灼热废气在混合器内以1.5:1的比例混合,随后向下45度方向排出直升机。

(图解:“科曼奇”直升机红外隐身设计)

光学隐身 “科曼奇”直升机全机表面采用暗色哑光涂层,降低了反光强度,同时将光学窗口的大小缩到了最小,座舱玻璃使用高精度平板玻璃,镀有特殊镀层,尽可能降低了阳光反射强度。飞机的5片桨叶的主旋翼也有助于提升光学隐身能力,前面说过旋转的旋翼通过光亮背景时产生的闪烁可在很远的距离被肉眼发觉,而“科曼奇”的5片桨叶的主旋翼在产生一定升力时,转速相比4片桨叶的主旋翼更低,从而降低了闪烁频率。

声学隐身 声学隐身是隐身直升机设计的难点,“科曼奇” 直升机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主要在主旋翼上)。该机的 5片桨叶尖端采用了类似高速固定翼战机机翼的后掠式和薄翼弦设计,目的是降低主旋翼高速旋转时桨叶尖端产生的激波强度和噪声,其5片桨叶的主旋翼产生同等升力时的噪声也比4片桨叶的主旋翼更小。

5.中国隐身直升机发展情况

人民解放军装备的最强武装直升机便是直-10系列了。虽然直-10系列武装直升机也喷涂了大量的隐身涂料,来提升它的低可探测性,但由于直-10根子上并不是一种隐身武装直升机,因此,它的实际隐身性能还是不能跟真正意义上的隐身武装直升机相比。

从提升解放军低空作战能力的角度出发,配备一种能隐身的武装直升机也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或许此次国产隐身武装直升机全尺寸模型的亮相,便代表了这种趋势的开始。

(图解:解放军列装武直10直升机)

作为中国首款专用武装直升机,武直-10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空白,也让中国陆军建设“飞行陆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不过,武直-10的列装只是解决了解放军对武装直升机的有无问题,这款7吨级的中型武直仍与美国AH-64“阿帕奇”重型武装直升机有一定的差距。

不仅如此,美国等西方军事大国均已启动了研发下一代军用直升机的工作,对高速飞行和隐身能力的追求成为了一大特点,这必然也对国产新型直升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人欣喜的是,相关装备或很快就能现身了。

据央视报道,在谈及下一代直升机的话题中,武直-10总师吴希明透露:“新的产品已经在路上了,而且我希望加快,我们持续努力把它加快。”显然,这番话相当于是官宣了国内正在研发新型直升机,且进展还不慢。

(图解:武直-10总师吴希明(右一))

6.隐身版直20

现役的武装直升机无论是直10,还是直19,起飞重量都不大,一个是6吨级,另一个甚至只有4吨级,导致它们的装甲防护和火力都不如AH64“阿帕奇”,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中国的装备序列中,还缺少一种10吨级的重型武装直升机。此前有消息说,中国会在直20的基础上研制一款隐身直20直升机,用来填补这一空缺。

直20是中国研制的一种10吨级双发通用直升机,外形和总体布局参考了“黑鹰”直升机,但两者在细节设计上完全不同。该机总师邓景辉透露,直20采用了电传操纵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