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要背多少古词诗歌?教育部公布高中语文新课标,古诗文背诵篇目由14篇增至72篇对此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要背多少古词诗歌

疯狂背诵,玩熟语言。

随心所欲,绽放灵感。

高中毕业64篇,大学毕业没有统一规定,但我所教的班级都明确指标——要疯狂背诵100篇诗词文章。这就是写作的基本功,其后会终生受益。

教育部公布高中语文新课标,古诗文背诵篇目由14篇增至72篇对此你怎么看

支持古诗文背诵篇目由14篇增至72篇。想起一个故事。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张翠山、天鹰教殷素素和明教金毛狮王谢逊在冰火岛生存数年,三人结拜。张翠山和殷素素结为夫妇,生下了主角张无忌。

谢逊是张无忌的义父,也是张无忌的启蒙老师。

谢逊的教育方法非常传统,简单粗暴,基本就是“背诵+打板子”的模式。小说中写到:“谢逊甚至将各种刀法、剑法都要张无忌犹似背经书一般的死记。谢逊这般武功文教已是奇怪,偏又不加半句解释,便似一个最不会教书的蒙师,要小学生呆背诗云子曰,囫囵吞枣。……无忌只要背错一字,谢逊便重重一个耳光打了过去。虽然他手上不带内劲,但这一个耳光,往往便使无忌半边脸蛋红肿半天。”

那么这样的死记硬背到底有什么用呢?一切都要等张无忌长大之后,内功大成才知道背诵的好处。

“……张无忌此时自己明白了义父的苦心,义父一身武功博大精深,倘若循序渐进的传授拆解,便教上二十年也未必教得完,眼见相聚时日无多,只有教他牢牢记住一切上乘武术的要诀,日后自行体会领悟。张无忌真正学过的拳术,只有父亲在木筏上所教而拆解过的三十二势“武当长拳”。他知此后除了继续参习九阳神功、更求精进之外,便是设法将已练成的上乘内功融入谢逊所授的武术之中,因之每见飞花落地,怪树撑天,以及鸟兽之动,风云之变,往往便想到武功的招数上去。……”

谢逊的“棍棒教育”在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看来当然太过粗暴,但是其背诵高深武功的教法却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逐渐下降,理解能力则会逐渐增强。少年时期记忆的东西,往往很难忘记。虽然在少年时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所记忆的东西的含义,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渐渐地理解这些东西并熟练运用,从而使这些早先死记硬背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血脉,成为一个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少年时期,背诵诗歌,未必了解其意,但是至少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日后的写作和演讲。彻底吸收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

就像春天见到十里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就像夏天看到一片荷塘,突然知道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就像秋天走进一篇枫林,突然了解什么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就像冬天窗外北风凛冽,在家烤着炉子,下意识地念着:“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爱好诗词歌赋的人可能会更有感触一些。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对不?各位,你们觉得背诵古诗词有用吗?

如何评价词人刘克庄

南宋的著名诗人、词人中,刘克庄是个非常特别的“另类”。

一则,诗评家对他诗歌常给予“差评”,却在每一个宋朝诗歌选本中选他的诗,而且所选数量还不少;

二则,刘克庄爱国爱民,性格孤高,在诗词里一再控诉时政之弊、奢靡之恶、民生之苦,晚年却以文词献媚“蟋蟀宰相”贾似道。这样的事情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实在是颇为矛盾的。

关于第一点,我翻阅过一些宋诗选本,确实有“差评”,而且意见相近而集中,尤其以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最具代表性。钱先生在书中说,刘克庄是“江湖派”(南宋“永嘉四灵”后兴起的一个诗派,因《江湖集》而得名)里最大的诗人,受过“四灵”影响,曾效法姚合、贾岛,又学晚唐王建、张籍,摹仿过李贺,推崇过陆游,有好对偶、堆砌典故和成语的毛病,经常事先把搜集的典故成语分门别类作好了对偶,题目一到,马上拼凑成篇,钱先生因此批评刘克庄的作品:“滑溜得有点机械,现成得似乎店底的宿货。”

堆砌、拼凑,这就是钱钟书对刘克庄诗歌的批评。

其他如金性尧先生的《宋诗三百首》中,也是持与钱先生相近的观点,认为刘克庄的诗:“粗而滥,贪多而不肯惜墨……率意敷衍,不诗不文。”

然而,钱钟书先生却依然选了刘克庄的诗,而且《宋诗选注》中选了刘克庄六首诗歌,在这个每个著名诗人大都只选一二首、二三首、惜“选”如金的选本中,其实所选刘克庄诗歌是相对较多的,黄庭坚,钱先生都只选三首呢。而金性尧在《宋诗三百首》中,选刘克庄的诗歌也达六首。

这说明,在钱、金二位挑剔的眼光中,刘克庄的诗虽然有毛病,但还是一个值得多选的诗人,不乏好诗,用钱先生的话说,则是:“颇有些灵活流动的作品。”

关于第二点,爱国却谄媚贾似道的问题,其实也不矛盾。宋理宗宝祐、开庆年间,蒙古大汗蒙哥和弟弟忽必烈挥师南下,侵略南宋,后包围了鄂州(今湖北武昌),时任宰相贾似道积极组织南宋军队,顽强抵抗,坚守鄂州近半年,虽然最后蒙古军队是因为蒙哥突然去世而退兵,但毕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拼命的坚守,暂时保住了鄂州,也确保了京西和京都临安的安全。

这对于当时的南宋来说,贾似道是绝对的功臣和英雄,这样的英雄得到舆论和诗人的赞扬,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能因此说刘克庄人格的低下。何况,歌颂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也体现了刘克庄自己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反而是志节高尚的表现。

我们可以一首简单的诗,来了解一下刘克庄的思想。刘克庄的《戊辰即事》一诗,是钱先生、金先生以及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这三个选本都选了的,有代表性,诗曰:“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五月,在宰相韩侂胄和宋宁宗的推动下,南宋北伐金国,史称“开禧北伐”。北伐因准备不足、将帅不和、大将投敌等原因失败,败了只得求和,求和就得赔款,嘉定元年(1208,戊辰年),南宋求和成功,但代价是当即赔偿金兵犒赏银三百万两,同时,每年还向金国缴纳“岁币”——白银三十万两、细绢三十万匹。然而,这些赔款,都是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盘剥而来,刘克庄对此义愤填膺,因此写下《戊辰即事》诗,一方面揭露统治者的剥削,另一方面奉劝他们不要继续文恬武嬉,多花点时间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诗中可以看出,刘克庄是一个爱国爱民和诗人,国家统一和人民幸福是他矢志不移的理想。事实也是如此,刘克庄位卑未敢忘忧国,很早开始,便以诗歌为武器,指斥时弊,关心人民,讥讽朝政,而且,诗中还多有国土沦丧的讽喻和感叹,表达了对统治者屈辱偏安和奢靡享乐态度的强烈愤慨,他也因此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尤其是被小人算计,被权臣报复,以至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嘉定二年(1209),以恩荫入仕,历任靖安县主簿、建阳县令、仙都县令、中书舍人等职,官至兵部侍郎。刘克庄与姜夔、刘过、戴复古等人意气相投,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诗酒唱酬,表达向往江湖、鄙薄仕宦的情绪,后结集为《江湖集》,因其诗歌主旨相近、气味相似,在当时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称“江湖派”。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4),刘克庄任建阳县令时,曾写《落梅》一诗,诗曰:“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这本是写梅花落后的景象,表达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情,但当时权臣史弥远任相,御史为攀附宰相,便以此诗呈史弥远,说这在讥讽他是“谬掌权柄”的“东风”,史弥远也越读越像那么回事,便以“讪谤当国”之罪,将印《江湖集》的书商陈起流配,将刘克庄治罪,贬官潮州(今广东潮州市)达十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落梅诗案”。

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史弥远去世后,朝廷才起用刘克庄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刘克庄遂作诗《病后访梅》诗曰:“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