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形文字,同音字很多,如才,材,财,裁你能理解运用多少?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发展成字母文字,为何中国象形文字没有发展成字母文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国象形文字,同音字很多,如才,材,财,裁你能理解运用多少

中国字,也就是汉字,不能简单定义为“象形文字”。

东汉的许慎,把汉字称为“文字”,是说汉字包括“文”和“字”两个阶段。

“文”,是象形阶段。他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按照物体的样子画图,笔画拐来拐去,日字和月字就是这样。

古人总结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书”,“象形”是其中的一种,叫“依类象形”,这种字,大约占汉字不到百分之二十。

“文”是字源,不但是形体根源,还是声音根源、字义根源。许慎说:“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

所以,是在“文”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字”。但是,这类“字”,比如“形声字”,就占到了汉字总量的超过百分之八十。“形声字”,是偏旁加音符,因此也叫“形声相益”。

汉字,超过百分之八十是形声字,就不能称之为“象形文字”了。

那么,汉字叫什么文字呢?

从汉字本身来说,是形音义结合的表意文字。清注意,是“形音义结合”,一些字还有象形意味,而且大多数字可以表声。

从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来说,是语素文字,即基本上每一个汉字,对应汉语中的一个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正因为汉字是语素文字,因此,同音字也必然会多。

据我所知,最多的,应该是发“yi”这个音的字,现在能打字打出来的,有将近六百个,还有很多已经打不出来的字。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几乎同时产生,后来甲骨文都被埋在地下了,而金文发展成了籀文,也就是大篆。再后来,六国文字各自发展,相差不小,秦始皇统一后“书同文”,就是小篆。

但到了汉代,汉隶成为主流,也因为秦皇焚书,人们对小篆以及更往前的文字,几乎不认识了。

于是,产生了“小学”,就是训诂学。

训诂学,顾名思义,就是寻古——从形音义三个角度,探寻汉字的来龙去脉。

形音义三个角度,是训诂学主要的三种方法,叫“以形说义”、“因声求义”和“据文证义”。

本题目说的“同音字”问题,就是“因声求义”中的重要线索,叫“推求语源”。

“推求语源”,一般会做两种工作,一是一系列词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相同的根源来自声音,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找到它们共同的语根;二是根据声音的线索,寻找某一事物的命名之源,这就是所谓“推源”。

请看本题目说到的几个字——

“才”,《说文解字》说:“才,草木之初也”。

段玉裁注曰:才,“引申为凡始之称。《释诂》曰,初哉始也,哉,即才,故哉生明亦作才生明。凡才材财裁纔字以同音通用。”

这说得够明白的了。才,是开始、起初之义。材、财、哉、裁、纔,这几个字发音相同,都是一个意思,可以通用。

古人相互换着用的例子不少,不再赘述。

“材”,《说文》曰:“木梃也”。“梃”,是房顶上的小梁,古时一般长“三尺五寸”。《论语》说“无所取材”,是讲找不到合适的“小梁”。段玉裁说,这是把“材”的原义引申了——初生之木,与小梁是有联系的。

“财”,《说文》说:“人所宝也”,就是财宝。这也是引申义。《周礼》曰,财,泉縠也。就是泉水小的波纹。古籍还说,“小雨財落”。是说小雨刚刚开始落下。大约是因为“财能生财”——原来如初生草木般的“小财”,能够成长为“大财”,所以才引申为财富、财宝之“财”。

“裁”,《说文》曰:“制衣也”。段玉裁说:“裁者,衣之始也。”

材、财、裁,后来都有了引申义。但是,其最初的声音之根和命名之源,都来于“才”,初始之含义。

其实,与“才”有关系的字还有,如“栽”、“载”、“䴭”等。“栽”和“载”,原来的写法,“戈”字上面是“才”,后来被简化了,这两个字都有初始的含义,后来引申了。“䴭”,是新麦之饼,也有“才”的初始之义。

当然,“因声求义”,是有一套规则的,并非同音都属于同根字。这就不多说了。

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发展成字母文字,为何中国象形文字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本来就是字母,象形字母,表音的,而中国象形文字从一开始就是表意的,发展方向从出生就不同,中国字从出生起就注定发展不成字母文字。

文字才出来时都是象形文字,而中国文字也不全是象形文字,也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等!

例如具字,认识这个字后,就可以读出俱字来,但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旁”的形近字有:榜、傍、谤、磅、滂等等以识旁字,都读的出,表达意思就不一样了。

这和字母的表达语音就不一样了。

中国象形文字从一开始没有发展成为字母的原因,是跟中国的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地理位置区别非常的大,国土也不小,夏朝的时候除了中原一带,还有山东南方的一些地区。当时的中原一带还有原始大森林。地形也比较复杂,要是用语音传意的话,说话就不相同,就没有办法普及开去。而如中国的象形文字。不要求语言作为基础表意,只要求体会里面的意思,这样就比较好传达。

蓉儿是云南人,我说话北方人就听不懂。但是写字看懂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如湖南那些地方,十里不同音,若用表达语音的拼音文字,那简直没有办法交流!

而苏美尔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略小于山西省),两河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而两河文明当时就好几个文明同时存在。这么小块地盘上,而且都是城堡式国家。大家都挤在一起,加上地势地形不复杂,全是平原和沙漠。所以小国寡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语言交流就没有什么障碍。用语音字母就比较方便一点。

象形文字比较难学,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牢记还得理解意思。而语音文字只要认识字母,然后学习怎么组合,通过语言就可以把它组合在一起,要容易得多。

但是,随着战争人种的变化语言也的变化。很容易把这个文字给扔掉,所以说现在,只有中国保持一脉相承的,埃及的文字现在还行吗?楔形文字更不用说了!

表意的象形文字虽说难学,但它不要求地理环境,不要求语言环境。那怕战争更替下让它毁灭也是非常的难的。只要文字在文化传承就不会丢,所以我们才一脉相承的。

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形成会意的象形文字,而没有形成和其他文明一样的拼音文字

“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都是人类智慧形成的文字,有什么“事件”好责怪或赞美的?奇怪之问!一国之中,一地大域各小域还有方言不仅相同呢。这种极无思维生态常识的问题常出现在公共平台,真确显现出我们在初级认知时期基本常识教育之重要。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都难以解读,为什么中国的甲骨文仍然能够和今天的汉字对的上号

认为汉字流传下来是因为中华文明没有断层的想法,实在有些too young too simple了。文明没有断层但文字改变——主要是拉丁化——的例子不要太多。近的,越南的字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