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沟通那几条水系?隋炀帝杨广真是昏君吗那他为什么还修大运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隋朝大运河沟通那几条水系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 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颖)。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

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部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

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河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四十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隋炀帝杨广真是昏君吗那他为什么还修大运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以杨广疏通大运河,以证明他不是昏君,这就是笑话。

第一,杨广的问题是,将无数重大功臣,重大行动集中到一个时间点来做。

其实,疏通大运河使用了百万民夫,这已经是很惊人的。

当时隋朝人口只有4000多万,可用的青壮年男性壮丁大约300万。

而单纯疏通大运河就用了100多万,这又是什么概念?

等于用了国内差不多一半劳动力。

而古代交通差,这300万壮丁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

如果就近征发壮丁,等于当地青壮年男人几乎全部要去,还有谁来种地呢?

更夸张的是,疏通大运河只是杨广无数行动的一个。

比如攻打高句丽,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

而攻打高句丽还有3次之多。

还有呢: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京(609年改称东都 ),历时十个月,每月使用二百万人。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命令下令修建建造显仁宫,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运到洛阳,又用海内的嘉木异草、珍禽奇兽充实园苑。 杨广命令王弘等人到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洛阳的官吏监督劳役严厉急迫,十分之四五的役丁死亡了。杨广又下令在洛阳建造天京宫。

这类事情多如牛毛。

杨广时代,老百姓不是作为炮灰打仗,就是作为民夫在做工,家里田地无人耕种,父母妻女死活无人过问。

老百姓横竖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第二,杨广只是疏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在隋朝之前就有无数朝代修建过。

杨广的父亲杨坚,也花费很大力气疏通大运河。

而杨广时代,真正修建的大运河部分,只有通济渠和永济渠。

这两个东西长度都有限,还有之前都有现成的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

所以通济渠从3月动工,到8月就全部竣工了。

另外,隋代之前没有修筑大运河,也是有客观历史原因的。

之前的汉代,南方还不发达。

到了汉末的东吴时代,浙江、江苏还有很多山越族,就是山上的居民,不承认汉朝政府。

晋朝没多久就灭亡了,国家分裂,没有统治者有实力彻底打通大运河,也没有这个必要。

到隋代再次统一全国,才有了这个条件。

而杨广之所以疏通大运河,同维持自己统治,持续对北方用兵有很大关系。

说来说去,他搞大运河还是为自己,也不是为老百姓。

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版图最让人钟意

我也试着回答一下,其实中国古代历朝版图,比现在中国大的只有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

唐朝地图1200多万平方公里

元朝据说1800多万平方公里

明朝最大997万平方公里

清朝最大1316万平方公里

我上传了一张地形图,大家看的出来,好地方就是在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大平原,还有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所以,我最喜欢清朝的海棠叶。

不过,喜欢归喜欢,我们现在的960万也不错,守护好我们的国吧。

外国人画的隋朝唐朝地图,西南那一块为什么缺了一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南北朝末期,云南地区趁着中原南北混战,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成立了南诏国。

这是因为唐代曾经针对南诏国进行过三次战争。

最终南诏国也只是形式上臣服于唐朝,并不是唐朝直辖控制的地盘。

在隋唐时代,云南还是荒蛮之地,天高皇帝远,在中原王朝看来没什么意义。

隋唐统治者只是对南诏部落进行一定的外交和援助,也会出兵讨伐,只是让他们形式上归属而已,被封为云南王。

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到唐德宗时期,南诏国趁着安史之乱,联络吐蕃,脱离唐朝。

在安史之乱前几年,750年南诏国就已经反叛。

当时杨国忠派出心腹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出兵6万征讨,大败南诏军队。

南诏国王阁罗凤一直退到云南腹地,借助地形优势打退了唐军进攻。

4年,唐军再次出兵7万攻打。

南诏故技重施,坚守腹地城市,直到唐军粮草供应困难而崩溃。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弱。

南诏国王阁罗凤更是嚣张,开始联络吐蕃,准备一同攻打唐朝。

南诏和吐蕃一同出兵,结果在779年被唐朝李晟等将领击溃,吐蕃和南诏军队损失惨重。

此次南诏军队死亡高达八九万,大大丧失了元气,无力再战。

加上吐蕃对南诏不断索要各种财物,南诏再次向唐朝称臣。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印,印文为“贞元册南诏印”。

双方和平了50年,此时唐朝已经逐步进入末年。

南诏认为唐军实力衰败,开始试图攻打四川。

南诏王劝丰祐派弄栋节度王嵯巅攻下成都外城,四川危在旦夕。

但南诏大军深入四川作战,很快也是粮草不济,加上伤亡很大,溃败回云南。

随后,南诏上表请罪,与唐朝和好。

这是第二次战争。

还有第三次战争,唐懿宗南诏王世隆再次进攻邕州、交趾。

此时南诏国也已经衰败下去,军队战斗力下降严重。唐军连续击溃南诏军队,斩首6万。

南诏国此次作战军队损失大半,国家军费开销巨大,而且连带一同作战的土司伤亡巨大,内部怨声载道,国家出现严重问题,只能再次求和。

这次求和以后,南诏国没有坚持多久。

不到10年后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趁着国家混乱,杀死南诏王室亲族800余人,灭亡南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