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容海色本澄清(求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赏析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求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赏析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天容海色本是清白无瑕,是谁用微云和明月在点缀它们?
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召还,渡琼州海峡时写下此诗。这两句借自然景象抒发遇赦后的心情。《晋书·谢重传》曾说“月夜明净,不如微云点缀”。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过同样的话。此时他从海南岛乘船渡海果然看到如此景象,于是便借题发挥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空海色本澄清。”言外之意是说他本来很清白,在元佑党争中受到诬陷;如今蔽月的浮云终于消散,他也恢复了本来面目。诗人借景抒情,手法巧妙。因此清人纪昀说这“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见《瀛奎律髓刊误》)。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积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洒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


小题1:①比喻(1分);②用“苦雨终风”变晴和“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2分)
小题2:①“九死南荒吾不恨”。②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各2分)


小题1:试题分析:“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小题2:试题分析:“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该如何赏析这首诗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出自苏东坡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被贬至南荒之地的东坡,九死一生,百折不挠,从未觉得遗憾抱恨,反而认为是自己人生中一段奇妙的经历。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坚强乐观的性格,豪迈旷达的胸怀。原诗如下: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诗的首联,东坡乐观豁达的心态跃然纸上。所谓参横斗转,可见曹植《善哉行》。我们知道,运用典故对于一位诗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苏轼之所以是苏轼,单从用典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得出其非凡之处。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参横斗转,本意为中原地区黎明前的天象,而在偏远的海南,人们看到的和中原地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六月二十日,海外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苦雨终风,可谓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诗人坎坷的遭遇。

第一句是写三更天要到了,这分明是黎明欲至。何为黎明?一指昼夜交替之时,一指人生之黎明。黎明之前,是“苦雨终风”。这原本是极不喜人的天象,在苏东坡眼中却是“苦雨终风也解晴”——他仰望天空,只见黑夜漫漫,一丝丝光芒从风雨夹缝中来到自己的身边,心头不禁一片畅然。

 颔联两句描绘出一番美景。俯仰之间,天色澄清,海色明净。“风恬雨霁,星月交辉。”连贯天海,形象生动。不过,若是细细挖掘一番,三四句并非单纯写景。天容海色本澄清与出自《晋书》的“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相契合。

这两句诗本就富含哲理,再与其背景故事相结合,更彰显其魅力。章淳之流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各种污蔑之词自然云消雾散。所谓冤案一经昭雪,好人便恢复了其本来面目,今天看来不就是苏轼本人吗?

 颈联两句,说到只是乘船渡海,空怀孔子壮志,仿佛听到黄帝所奏柔美乐声。苏轼用孔子的典故,“我的理念得不到实行,若出海想必可以得到实行。”这里的用典极为灵活,既写出了孔子当时的状态,又反映出苏轼本人的实际状况。寥寥数语,写出了惆怅的情思。

  尾联“兹游”指这次出游,回扣了标题。但此兹游,不完全指此次海南之行。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苏轼贬谪后的人生逆旅。

所谓“九死南荒”,多次“死去”却毫无恨意。苏轼固然心态达观,但终究是活生生的人,那些人致使自己有如今下场,不可能不恨。只不过有弊端的同时也诞生出益处,否则就不会有如此完美的苏东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诗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1、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2、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