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为什么诸葛亮偏爱用赵云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诸葛亮偏爱用赵云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著名的五虎上将之一。赵云武艺高强,为人谦虚谨慎。做事认真负责。

赵云的故事很多。下面我们说说为什么诸葛亮爱用赵云。1比如说长坂坡七进七处,救出刘禅。杀死曹军战将100多名。让敌人胆寒。2跟随刘备到吴国取亲也不辱使命。3电视三国演义中刘禅被孙夫人带回东吴也是赵云截回来了。4赵云在后来与曹军交战中救出黄忠曹操感叹当面英雄长坂坡英雄还健在。5诸葛亮七擒孟获赵云都在身边。6赵云北伐中一直在诸葛亮身边。

总结来说1赵云确实是有实力诸葛亮信任爱用赵云非常正常。2赵云相比张飞关羽可能更好调动。3赵云活了75岁跟诸葛亮相处时间长。4赵云可以说是功臣名就全身而退。他是自己病死的。5赵云为人处世谦虚。更让人放心,做事认真负责。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坑,如果实施,蜀汉几年之内就会灭亡。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兵进入汉中,准备实施第一次北伐。在北伐前的军事会议上,魏延提出了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奇谋”,而是在精心准备后,于第二年春实施了声东击西、进取陇右的军事行动。第一次北伐初期非常顺利,曹真大军被赵云邓芝所率疑兵成功地骗入崎岖难行的箕谷,紧接着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服,并收服姜维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但随后由于马谡在统兵防守街亭时,违亮节度,不下据城,举动失宜,导致街亭之战失败,最终蜀汉北伐军进无所据 ,只好拔一批天水民众返回汉中,从战役上看第一次北伐属于功败垂成。由此引发一些不懂军事的后人对魏延“子午谷奇谋”有不同的看法,并据此认为诸葛亮短于奇谋。

我们先看看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是怎么回事:

【《三国志 蜀书 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根据史书记载,可知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实际就是建议蜀汉兵分两路,一路一万人,其中五千精锐士兵、五千运粮兵,由魏延亲自统领走子午谷,突袭关中,拿下长安,然后迅速向东占领潼关;另一路是七万人的主力部队,由诸葛亮亲自率领,经斜谷进入关中,然后迅速赶往潼关,与魏延汇合,阻挡曹魏的大举进攻。

这里有三个基本条件必须满足:

一、为了避免泄密而被曹魏提前防范 ,魏延所部一万人经子午谷必须十日之内抵达长安城下。

实际上,这一条就很难成功。子午谷位于崎岖难行的茫茫秦岭山中,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部,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谷悬崖绝壁,涧深水多,栈道狭窄且破损严重,运粮部队极难通行。魏延所部极难在十日之内抵达长安,必然消息泄露,将遭到曹魏军队的据险阻击而覆灭。

我们看看下面几起军队穿越子午谷的实例:

公元230年八月,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其中大司马曹真亲率十多万军队走子午谷,正好遇上连绵阴雨,结果用时一个多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路程。由于路途艰难,物资消耗巨大,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并且其他战线均遭受重大挫败,而汉中的蜀汉守军正严阵以待。曹魏朝廷见势不妙,赶忙诏令曹真撤军,这使得曹真逃过一劫。

公元354年二月,东晋大将桓温命令手下将领司马勋从子午道秘密出兵攻击前秦,意图出其不意拿下长安。司马勋所部五千精兵及若干运粮兵紧急行军半个月后,刚刚走出子午谷,正在人困马乏之际,突然被前秦丞相苻雄率领的七千军队包了饺子,全军覆没,桓温北伐也因此无功而返。

到了盛世唐朝,才动用国家力量对子午谷进行了大规模平整修缮,其中给杨贵妃快马送荔枝就是经由子午谷。但尽管如此,子午谷依然崎岖难行。

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率领五万精兵从汉中走子午谷,意图向北直取长安,但是辛辛苦苦走了半个月后,当大军快要出秦岭、行至黑水峪(今陕西周至县境内)时,却遭遇明军将领孙传庭率部伏击,高迎祥全军覆灭,而高迎祥本人则被明军俘虏,押至北京,被凌迟处死。

显然,冷兵器时代几次军队穿越子午谷的军事行动中,均没有10天之内能够穿越子午谷并抵达长安城的成功事例,最快的仅仅抵达子午谷北口、还没到长安城下,就至少用了15天。那么,如果实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必然会超过10天,必然会因消息泄露而遭遇伏击。

二、因长安守将夏侯楙年轻,并且是因曹家女婿才得以受到重用,魏延据此认为夏侯楙怯而无谋。一旦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这一点缺乏根据。当时曹魏律法森严,不战而弃城逃者,均是死罪,况且当时的夏侯家族没有胆小怯战者,而且还有御史、京兆太守、功曹、主薄等人,加之城坚壕深,士卒众多,守卫长安这样的大城至少需要四万以上精兵。一旦有一将领留下以逸待劳、据城坚守,魏延就必然拿不下长安,曹魏大军必然从多个方向紧急驰援,包围暴露于坚城之下、无险可依的蜀汉军队,并切断其粮草供应,则魏延所部及随后而来的诸葛亮大军必然陷于危险境地,并遭到聚歼;即使长安魏军听闻魏延率兵到来而全部逃跑,也不一定都走水路,至少大部分会走陆路经潼关向东逃跑。魏延区区五千疲兵,既要占领长安,还要向东越过魏兵占领潼关,基本是不可能的。显然,“子午谷奇谋”一厢情愿的臆想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

三、诸葛亮率领的七万主力部队,必须在二十日内经斜谷、长安及时抵达潼关。

这一条也基本难以完成。斜谷全长235公里,路窄溪深,崎岖险阻,栈道众多,行走困难。从斜谷北口到潼关大概270公里。蜀汉军队基本都是步兵,还要携带粮草,很难在二十日内抵达潼关。

“子午谷奇谋”需要上述三个条件都要顺利满足,缺一不可,否则不仅魏延一万人马覆灭,诸葛亮的七万主力部队也会陷于曹魏各路重兵集团的包围之中而被消灭。

但是,如果魏延“子午谷奇谋”得以实施,并假定蜀汉北伐军进展顺利,即魏延一万人马十日之内顺利抵达长安城下,并且曹魏守军按照魏延的愿望经水路全部逃跑,接着魏延迅速东进占领潼关,然后假定诸葛亮七万大军二十日之内成功地抵达潼关与魏延会师。情况又如何呢?

那个时候,曹魏必然不能坐视关中被诸葛亮占领,不能坐视蜀汉军队兵临潼关威胁河洛地区,必然会进行大规模战争动员,与蜀汉进行战略决战。

此时,曹魏中原地区至少可动用四十五万步骑,其中安排五万防御东吴,二万防御辽东公孙渊,并留出十万机动部队,则曹魏可动用二十万军队攻打潼关,另用八万军队走水路经渭水渡口进攻关中。此外,庸、凉地区还有雍州刺史郭淮、凉州刺史徐邈率领的大概四万多精锐的关陇军团。在进行军事动员的同时,名将郭淮可以率领这支军队中的大部,向东进击,并伺机掐断蜀汉军队秦岭中的运粮通道,据险设置关卡,切断蜀汉军队的退路。

这样,失去粮草供应的蜀汉北伐大军,将遭到三路夹击,退无可退,必然全军覆没。蜀汉将很快亡国。

潼关,并不是不能攻克。此前的公元211年,韩遂、马超十多万西凉铁骑,在面对曹操二十万大军时,尚且没能守住,在潼关之战、渭南之战中被曹操大军相继突破、击败,使得曹军顺利夺取了关中。何况此时国小力弱的蜀汉,在补给遥远、军队远少于曹魏的情况下,如果与强大曹魏进行战略决战,将遭遇曹魏三路夹击,必然会归于彻底失败。

【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诸葛亮平取陇右的策略,在十拿九稳的情况下,只因街亭之战马谡不下据城,擅自驻军南山,就导致第一次北伐在战役上功败垂成,何况不可控因素更多、风险更大、变化更复杂、引发战略决战的“子午谷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