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变清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古语有言:黄河清,圣人出现在黄河真的变清了,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 2023-07-06

黄河变清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历史上关于黄河变清的说法有多个版本:例如《推背图》预言黄河水变清,将有真命天子或者圣人降世之说;三国时期魏朝李康的《运命论》中说“夫黄河清而圣人生;”民间传说“黄河清,必有大灾。”这些说法都带有古代封建迷信思想,并没有实际意义。

那么黄河变清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实际任何事都有两面性,黄河的水或清或混也有两面性。黄河水变清,意味着黄河上游降水量低、干旱,中下游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黄河水混浊,意味着水量大,带走上游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造成中上游水土流失,不但使下游泥沙不断淤积,河床不断升高,也带来中下游洪涝灾害。

实际上近些年黄河水变清即是和我国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成效有关,也和气候变化、水利工程、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有关。经过多年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植被覆盖率增加、黄河两岸缓坡治理等,避免了黄河水对两岸水土的冲击和破坏,带走的泥沙越来越少,使河水变清。

另外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人口增加,用水量不断升高,加之黄河源头冰川和积雪融化,水量逐年减少等原因,使黄河水位降低,冲击力变小都有关系。

那么有人会问,古代黄河无人治理,怎么有时也会变清呢?实际上这和一些自然灾害确实有联系,例如明朝弘治年间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肯定对黄河水位造成影响;或者一些地壳运动,地形变化都有密切联系。所以说民间传说的“黄河清,必有大灾”,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历史上黄河水患频发,很多朝代的统治者都有想办法进行补救治理;可是由于一些原因也使统治者望而怯步,不敢随意治理黄河。例如明朝嘉靖三十四年,爆发的8级大地震,这时黄河水就变清过。那么地震和黄河水变清,究竟有没有联系呢?我觉得肯定会有影响,但不是迷信说法,可能和地壳运动有关系。

明朝天启年间王恭厂大爆炸,爆炸原因一直困扰着史学家和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合理答案。据传这时候黄河水也变清了,这让老百姓记住“黄河清,必有大灾难”的说法。可是这真的是迷信说法吗?如果是地质原因或者和宇宙变化对地球影响呢!所以说目前谁也说不清,但绝不是迷信色彩那么简单解释,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在里面,没有被人类发现和认识到。

总之,黄河水清肯定不是迷信思想可以解释的,这和自然界的变化有关,只是很多自然规律没有被人类认识到。终有一天会有合理答案。

古语有言:黄河清,圣人出现在黄河真的变清了,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海宴河清这个词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代表着祥瑞及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圣人出,黄河清”出自明·程登吉所著《幼学琼林》一书,意思是说黄河之水常年浑浊,如果变得清澈,就视为祥瑞的征兆,预示有圣人出现治理社会,将天下太平。但这个论断有些模糊,究竟圣人先出,还是黄河先清?

现有史料已经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的水就是浑浊的,在《春秋左传·襄公》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襄公八年(前565), 郑国受到楚国的攻击,是屈从于楚?还是抗击楚兵等待晋兵来救?郑国的当权者出现两派,争论激烈。主张归顺楚国的 子驷,引诗为喻:“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一个人想在有生之年见到黄河变清,几乎不可能,等晋国出兵来救,也是等不到的。

在历史上,黄河水患不断,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之间,黄河共泛滥1590多次,改道26次,古代典籍对这些的记载也是数不胜数。

当尧之时,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 滕文公》)。“河灾之 羡溢,害中国也尤甚”( 《汉书·沟洫志》)。后来有大禹治水,“禹疏 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


有民间传闻,黄河大约五百年变清一次,也有说一千年变清一次,全才罗贯中先生曾言:“ 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

当然了,这个圣人肯定不是普通人,是必须得是能治理天下能让国家兴盛的大人物,但是这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古代一些官员用来拍马屁的工具。

因为黄河很长,是分河段的,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污浊,古代也出现了几次黄河河道大规模变清的迹象,但当时的君主却算不上是圣人。

为什么黄河水变清了是环境变好了吗

有这个原因,人们一直很重视黄河,而且之前黄河的水土流失很严重,为了解决这个安全隐患,人们大力植树造林,稳固水土,黄河的泥沙变少,自然也就清澈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