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和王贯什么关系?大家写了哪些原创的古体诗词可以晒一晒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岳飞和王贯什么关系

王贯疑似误笔,应为王贵,别人都骂他出卖岳飞。到底怎么回事,只有当事人知道,对于这段公案,我另有看法。

岳飞死得冤,这个我并不质疑,但岳飞的死却没有一般人眼里那么简单。在某些方面说,他就该死。中国古代是封建帝制,家天下,天下是皇帝的,你作为臣子,想左右天下局势,那只有死路一条。不用骂宋高宗,换了任何一位有点思想的封建帝王,岳飞都得死。自古以来,势力超过皇帝又不顺服的人,最后只有两个结局,你被皇帝弄死,或者你把皇帝弄死。

如果你是宋高宗你怎么选?其时还是有第三种结果,就是放弃兵权,远离政治,韩世忠就是这么做的,而岳飞偏偏就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愿意放弃兵权。那就别怪宋高宗了。

岳飞的左膀右臂是王贵和张宪,地位高过牛皋。王贵和岳飞一起出生入死很多年,感情非常好。最后出现王贵实名举报岳飞,其中是非曲直现代人已经很难说清,岳飞案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去掉细枝末节,我大概简单概述一下全过程。

小说里是听不到这些的,因为这件事难以说清,云里雾里的容易引起歧义,所以一般文学作品都忽略掉了岳飞案的始末,直接说无缘无故就把岳飞杀了。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法律最健全的时代,不用说开府仪同三司的一品大员,一个普通百姓的死刑案都能把人搞得晕头转向,而且有着严格的追责制度。所以在宋朝一直奉行宁可让罪犯逃脱法律制裁,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原则,所以宋朝很少有人被判死罪。要想岳飞死可没有那么容易,秦桧说了不算,甚至连宋高宗也不行,宋朝实行三生六部制度,三省都认定了还得过台鉴这一关,最后都通过才允许皇帝下旨,差一个部门的认同,圣旨无效,这就是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专权,有点局限范围民主的意思。

废话不说,说岳飞案,首先说两个事实

第一个,岳飞没有听宋高宗的调遣,去顺昌支援刘錡,与金兀术的主力大战,而是趁虚而入,在金兀术和刘錡死磕的时候一路高歌猛进,取得连胜。但岳飞的突进并没有得到其他军队的有力支持,金兀术败给刘錡后迅速回防,岳飞成了孤军深入的状态,部队被分割在郾城和颖昌两处,虽然经过力战,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但并未改变孤立无援,主力被分割的局势,宋高宗调岳飞回来时,形式已经非常危急,要不是刘錡不计前嫌,声东击西,伸出援手,岳飞将难以全身而退。这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难度十将传》《宋史》高宗本纪里都有记载。说当时形式一片大好的只有岳柯的《金佗粹编》和《宋史》岳飞传,而《宋史》岳飞传编纂时,基本是照搬了岳柯的《金佗粹编》。

第二个,岳飞回来后闹情绪,金兀术二次伐中原,淮西吃紧,史书记载【大将张俊、韩世忠欲先事深入,惟岳飞驻兵淮西不肯动。 以亲札趣其行者凡十有七,飞偃蹇如故。最后又降亲札曰:“社稷存亡,在卿此举。”飞奉诏移军 三十里而止。】皇帝已经带有恳求他的意思了,可岳飞并不当回事,拒不奉诏。岳飞案的症结就出在这上面了。

还好,南宋不止一个岳飞能打,先有刘錡在顺昌大败金兀术,这次张俊和刘琦联手,在淮西柘皋又一次大捷,这两次大捷都是进入建炎十三功的决定性胜利,岳飞一次没赶上。不过大好形势最后被葬送了,张俊手下大将杨沂中和王德邀功心切,甩开刘錡抢功,进兵濠州,结果遇伏大败而归。这时的宋高宗正想以几次大胜为资本和金国谈判,这次惨败使南宋在谈判桌上再也挺不起腰杆。宋高宗非常恼火,对岳飞踟蹰不前非常不满意。宋高宗太需要一次大的胜利给谈判桌上增加筹码了。

宋高宗为什么不继续打下去?他不敢了,先是岳飞的不听调遣,后又有张俊争功,倾轧刘錡,南宋各军团之间勾心斗角,有吉州布衣周南仲上书【今之诸军将帅,相视若冰炭,相疾如仇雠。假使一军深入,其谁为应,一军陷阵,其谁为援?刘光世窃琳馆之清名,张俊负跋扈之大恶,岳飞、吴玠、韩世忠之流,裹粮坐甲,首鼠两端。所以然者,无主帅故也。陛下曩年躬擐甲胄,亲冒烟尘,诏书具在,谁不闻知......今日诸将尾大不掉,陛下已失于初矣】连一个平头百姓都看得出来,赵构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几大军团的控制力,虽然军力强盛,但没有统一步骤的相互协作,后果不堪设想。岳飞在颖昌也是因为其它军队裹足不前,以至于成孤军深入之势,最后功败垂成。各大军团实力雄厚,个人威信极高,淮西兵变、苗刘兵变,甚至黄袍加身都有可能重新上演,赵构每日心惊胆颤,如履薄冰,对于赵构来说,金国已经无力吃掉自己,内部威胁远大于金国的威胁,选择议和是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办法。

谈判敲定,战事不紧,高宗立刻开始整顿军队,收回兵权,张俊韩世忠看开形式,顺势放权,保住了荣华富贵,可岳飞不并不认可这样的结局。对高宗表现出极度的不满,一直闹情绪。不过此时高宗还没有要杀岳飞的意思,只不过想夺了他的兵权。去掉威胁而已。

但是出了意外,称病在家的岳飞给张宪写了一封信,让岳云带过去,信的内容大概意思就是让张宪弄出点动静来,制造紧张气氛,迫使朝廷放岳飞回部队安定军心,并嘱咐看完信就把信烧掉。【“措置别 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张宪按照岳飞的意思,联合几个主要部下商议,但事情出了差错,几个主要人物竟然把这件事告发了,其中带头的就是王俊和王贵,他们实名举报张宪威胁以众将全家老小为人质,让军队尽移襄阳,不去的就杀掉,如果朝廷派岳飞来安抚,就等于救了岳飞,如果朝廷怪罪,就据守襄阳。已经有了武力对抗朝廷的意思。举报岳飞的人还不止王贵和王俊,实名举报的共有七个人,都是曾经岳飞的忠实的部下。

因为书信看完以后烧毁,已经死无对证,王俊和王贵举报有这封信,但并不能坐实,对于这封书信到底有没有,在当时就有很大争论。当时韩世忠质问秦桧,岳飞谋反的证据何在?秦桧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反驳【“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很明显,秦桧的意思是,岳飞的儿子岳云给张宪送的书信,因为被烧掉而不能确定,但是岳飞让张宪搞事情这件事肯定有。韩世忠反驳,没有实物证据,就说肯定有,这样怎么使天下人信服?。当时就这件事一直在扯皮,不能确定,更不用说后来的史学家了。

何铸负责审理岳飞案,就是因为缺乏实物证据,不能给岳飞定罪,在宋朝,这种有争议的案子,按照惯例是疑罪从无的,何铸坚持,皇帝也没有办法,不过实物证据有没有并不重要,因为最后岳飞被赐死,与这封信没有太大关系。

虽然宋高宗并没有以这件事定岳飞谋反罪处死岳飞,而是另找理由判罪,但是要杀岳飞的想法是因此事而起。岳飞的兵权已经被夺,对于宋高宗来说已经没有太大威胁,但是宋高宗通过这件事看到,岳飞并没有因为没有了兵权而失去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不管是岳飞授意,还是张宪自作主张,因为岳飞的影响力,险些出现兵变,这才是宋高宗一定要处死岳飞的关键原因。

即便是有高宗授意,秦桧推波助澜,万俟卨还是不敢挑战大宋律法,只要岳飞不承认,书信找不到,在宋朝的法律框架下,岳飞绝对是死不了的。不过秦桧和万俟卨非常清楚,高宗除掉岳飞的决心已定,至于给他定什么罪并不重要,于是万俟卨另找了指斥乘舆和临军征讨,违抗命令两条判岳飞死罪。

 罪名一:“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

这里的除罪轻外指的就是岳飞写信给张宪这件事,因为信中并未让张宪谋反,只是让他“别作擘画”又因为关键证据缺失,并没有就此事判岳飞重罪,而是以岳飞临军征讨,不听调令为由判罪,这件事是可以坐实的,岳飞违抗高宗旨意十次以上,件件可查。

 罪名二:‘指斥乘舆,情理相切害者,斩’

这个就诛心了,岳飞忠心,但是对高宗不满,这事人尽皆知,说一些对皇帝不满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宋朝的政治环境下,很平常的事,平时没有人会因此被追究。不过高宗想岳飞死,就拿这件事上纲上线,找他几句拐弯抹角骂皇帝的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宋朝法律上还真的就有这一条,指斥乘舆,情理相切害者,斩’。只不过宋朝政治环境宽松,从没有人被追究过这个罪名。但追究起来,还真是百口莫辩。

在文学作品和小说里是不可能细分析岳飞罪名的,因为这两项罪都是可以做实,而且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的,这也是那么多人想保岳飞,最后没有保下来的原因。甚至后来孝宗登基,把岳飞的家人放了回来,追赠岳飞谥号【武穆】但只能给岳飞赦罪而无法平反的原因。

岳飞死的很冤,这两项罪名按在大多数文臣武将身上基本都成立,但并没有人因为这个而被判最。杀岳飞的原因其实与这两项罪名的关系并不大,这只不过是除掉岳飞的借口而已。至于有人说高宗不愿意抗金,那全都是屁话,如果能,高宗比谁都想灭掉金国,毕竟得到的江山最终是宋高宗的,而不是领兵将军的。宋高宗抗金有两大障碍,这个是宋高宗掣肘的主要原因。

第一;宋钦宗在金国人手里,这是个定时炸弹。

都说岳飞迎回二帝,赵构自己皇位不保,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