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凤雏是谁(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都得到了,反而没有得到天下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都得到了,反而没有得到天下

刘备得到了凤雏后、虽然没得到天下?但也利用风雏的“落风坡”之死而找个理由怪罪蜀地之主刘章的不仁不义,而打出“出师有名”挥师攻占蜀地益州作为大本营,也为日后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

庞统跟诸葛亮齐名,这个人真的存在吗

躬耕微头条(四十七)

究竟是谁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在传统观点和《三国演义》这部明代章回小说中,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的一共是两个人,一是徐庶即徐元直,另一个是司马徽即司马德操。

与众不同的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没有司马徽的举荐记载,只有徐庶新野荐诸葛的经过。这些史料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赘述。《三国志》所有的记载都没有提及司马徽举荐诸葛亮之事,也没有诸葛亮与庞统在从事刘备之前交往的记载。文中提到的诸葛亮好友“惟”崔州平、徐元直二人,没有司马徽和庞统。

而东晋襄阳人习凿齿的《襄阳记》却说:“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见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襄阳记》在记载司马徽举荐诸葛亮的同时还举荐了“凤雏”庞统,同时将诸葛亮的好友变成了司马徽、庞德公、庞统三人。习凿齿在《襄阳记》中没有提及徐庶新野荐诸葛之事,也没有提及《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惟有的好友崔州平、徐元直,以及孟公威、石广元等北方名士。而是变成了《三国志》所没有记载的襄阳圈人士。

我们从《三国志》与《襄阳记》举荐诸葛亮的不同记载可以看出,《襄阳记》的记载与《三国志》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完全是相悖的。

第一,两说地点不同。徐庶荐诸葛是在新野,司马徽荐诸葛是在南漳。查刘备当时驻军于新野无疑,而刘备见司马徽则《襄阳记》没有给出会见的缘由、经过和明确地点。而《三国演义》云刘备马跃檀溪后落荒至水镜庄,此说已被学术界证明为小说虚构,非历史事实。后人有以《三国演义》所云司马徽故里水镜庄旧址位于今天湖北省南漳县的玉溪山麓,因无其他史料,且从此说。

第二,两说举荐对象略有不同,称呼也略有不同。《三国志》中的徐庶仅仅举荐了“卧龙”诸葛亮一人。而《襄阳记》中的司马徽则举荐了“伏龙、凤雏”两人。“卧龙”、“伏龙”意同字不同,南阳有卧龙岗,而襄阳有伏龙山。不过,后世采用最普遍的的是前者,是“卧龙”而不是“伏龙”。

第三,两说举荐的结果不同。《三国志》徐庶荐诸葛之后,“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遂诣亮”的表述充分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其间也没有留出刘备再见司马徽的空档。而《襄阳记》司马徽举荐了诸葛亮、庞统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尤其是司马徽举荐的“凤雏”庞统,所有史书都没有刘备哪怕是“一顾凤雏”的任何记载,似乎两人仅仅是说说玩笑而已。甚至直到庞统亲自投奔刘备手下做耒阳县令的时候,刘备似乎还不知道庞统是谁?究竟有什么样的能耐?足见司马徽举荐庞统为无稽之谈。

第四,两说之间没有时间前后关联的记载,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无论是《三国志》所记徐庶举荐诸葛亮,还是《襄阳记》司马徽举荐诸葛亮、庞统,刘备似乎都是第一次听说诸葛亮其人。也就是说《三国志》记载的徐庶新野举荐诸葛亮时,事前没有司马徽襄阳荐诸葛;而《襄阳记》记载的司马徽襄阳举荐“伏龙、凤雏”的时候,事前也没有徐庶新野荐诸葛的任何蛛丝马迹。

第五,两说成书的时间不同,陈寿(233~297年)写《三国志》时为西晋泰始十年(274)前后,距诸葛亮躬耕南阳(建安二年至十二年,即197~207年)近70年。而习凿齿(?~383年)晚于陈寿百余年,距诸葛亮开始躬耕已有173年。

由上述5个方面看来,陈寿《三国志》记载的徐庶新野荐“卧龙”诸葛亮,与习凿齿《襄阳记》记载的司马徽襄阳荐“伏龙、凤雏”的两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定是一为真,一为伪;一为据史实录,一为凭空臆造。

躬耕微头条(四十八)

“凤雏”称号是习凿齿臆造的又一个子虚乌有的“神话”

现在,一般人提起诸葛亮与庞统,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引用《襄阳记》的这段话:“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因庞统是地道的襄阳人,所以,他和诸葛亮的密切关系也经常被“襄阳说”认定为诸葛亮躬耕隆中的证据之一。

的确,庞统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杰出人物,不过,我们在看《三国志》及有关庞统与诸葛亮的有关记载时,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在《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中,徐庶最早提及诸葛亮为“卧龙”,他的好友“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而已,没有提及庞统是诸葛亮好友,以及庞统为“凤雏”的记载。整部《三国志》,包括《庞统传》庞统都没有“凤雏”这个称号。只有“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庞统出仕到东吴的经历,时间大约在赤壁大战后,庞统此时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吴人多闻其名”,官居功曹,其交往层次已是孙权、周瑜、鲁肃的级别,其地位绝非此前“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布衣诸葛亮所能比拟的。假如此前真有司马徽所言“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的评论,此时怎么没有任何人提及?

《庞统传》又说:庞统在吴不得志,在刘备任荆州牧后,便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于是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他称庞统“非百里才也”,建议刘备给其“治中、别驾之任”。可见,在鲁肃眼里,庞统虽然是一个难得的“非百里才也”的人才,但也绝对没有达到司马徽所说的与诸葛亮“卧龙”并列的、“得一而可安天下也”的高度。

这里边还有一个疑惑,庞统投刘备时并没有隐名埋姓,而且他在荆州做功曹已经好长时间了,东吴乃至荆州上下对他都很熟悉。如果司马德操确实对刘备说过“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依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诸葛亮的胸怀,面对自己送上门来的“凤雏”,能仅仅因为其长相丑陋而让他担任小小的县令吗?从这段记载看来,在鲁肃书信推荐庞统之前,刘备似乎根本不知道、不了解庞统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庞统之事。还有,如果诸葛亮与庞统是一起在襄阳长大的“发小”、好友,诸葛亮为什么不事先向刘备推荐庞统,而是在鲁肃之后才“亦言之于先主”?另外,刘备三顾茅庐是建安十二年(207),而刘备见庞统大概是建安十五年(210),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诸葛亮不向刘备推荐与自己齐名的好友“凤雏”似乎说不过去。

除了陈寿《三国志》以外,记载年轻诸葛亮好友的史书还有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一书。在《魏略》以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吴录》、《九州春秋》亦有关于庞统的一些记载,但同样都没有庞统为“凤雏”以及他与诸葛亮交往的记载。

那么,庞统为“凤雏”以及与诸葛亮的亲密关系的记载来自何处呢?据目前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些说法通通来源于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以后的东晋,来自于此后百余年的东晋襄阳人习凿齿的《襄阳记》,联系永嘉之乱以后晋室南迁的局面,联系习凿齿为南晋争正统,竭力推崇诸葛亮“光复中原”、“鞠躬尽瘁”楷模的形象,并穿凿附会诸葛亮与襄阳人士的密切关系,“矜其乡贤,美其邦族”,臆造出一个“凤雏”的神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